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697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新书 第697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子陵并非刘氏子孙,自然不能明白。”

刘秀示意众人关上门楣,他则自在寝屋内,与昔日最好的朋友说说心里话。

从小时起,祭祀时祭拜历代英灵,族中长辈敦敦教导祖先荣光事迹,先辈的血脉在胸膛里流动,一举一动都记得自己的身份:大汉宗室!

“我虽不能尽知陛下心意,却能猜到一二。”

庄子陵说道:“当初在长安太学时,陛下便对我说起身世,汉高斩白蛇以来,汉祚延续两百余载,封建子弟,以为藩篱。汉十一帝,一共封了六十多位同姓诸侯王,王国骤建骤废,但其子孙为王子侯者,亦有二三百家,陛下便是长沙王、舂陵侯后裔。”

如此一来,汉末时天下刘姓,起码有十几万人。虽然支庶子弟三五代人后,就慢慢失去侯位,但仍能继承一份不小的田土成为地主,亦或是在察举时,因宗室身份得到优待,得以世代为官吏,这几百上千个家族慢慢本土化、豪强化,得以武断乡曲。

庄子陵家也是吴会四大豪强之一,对这些人如何生活,当然一清二楚。。

“于汝等宗室而言,汉家,便是一间大屋子。”

庄子陵指着头顶梁高门阔的行宫道:“任凭汉末七亡七死,风雨飘零,只要有朝廷庇护,刘姓仍能不为风雨所动,安如泰山。”

“后来王莽篡汉,最初优待刘姓,允诺一切如故。但等其权力稳固后,却颁下诏书, 凡是刘氏子孙, 一律不得在州郡为长吏, 且剥夺爵位,通通贬为庶民!”

“于陛下而言,昔日遮阳的大屋已塌, 恰逢乱世,风高怒号, 盗贼野兽横行, 乌云混黑, 雨脚如麻,宗族布衾尽湿, 欲求一把雨伞而不得。若我易位处之,自然也会期盼,能重建汉家广厦”

庄子陵句句说尽刘秀的心路, 但他却不肯承认, 执拗地反驳道:“子陵小觑刘秀了!”

“汝说得对, 汉家确是一间广厦, 但不止是刘姓宗室庇所,更是天下亿万元元容身之地!”

刘秀声情并茂地怀念起他并未亲身经历过的文景之治、昭宣中兴, 那时候内外和平,五谷丰登。他也向往汉武朝时的扬威域外,广播汉德!

“如今前汉为王莽篡灭多年, 但蛮夷戎狄,仍多称中国编户之民为‘汉人’, 而百姓亦如此自称。故新莽之末,天下咸思汉德, 拥立刘姓,我便是乘此时运, 又应谶纬之兆,这才即位称帝,故上当天地之心,下得元元所归,刘秀身为汉天子,正是要在这率兽食人的世道,重建一间大屋, 以庇护天下饥疲伤病之士。”

刘秀对自己在东南的施政是颇为自信的:他保住了两州安宁,扫平了暴虐的赤眉、军阀,上到吴会四姓,下到普通黎民, 都有一条活路,这足以证明东汉是正义一方。

“所以刘秀才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这广厦,拓展到中原!平定天下,还于旧都,内能使群庶欢颜,重现治世,熙汉家兮振天开,外能逐匈奴西羌,四海蒙恩,铄王师兮越关山!”

刘秀认真地说道:“若真有那一天,不论同姓宗室与异姓功臣,皆当视同一律,无所偏颇。”

庄子陵闻言大笑:“不是为了一家一姓,而是为了天下安宁!陛下之志大矣,既然如此,那就更该放弃这复汉念想了。”

庄子陵上前一步,对刘秀发出了灵魂拷问。

“在攘除祸乱,爱民安民上,第五伦做得,难道就比陛下差?”

刘秀顿时鲠住了,第五伦干的不是差,是更好。

这些年,东汉被魏国细作渗透得十分彻底,而刘秀也时常派人潜入魏国,观察其情况。

就以刘秀的老家南阳为例,作为东汉泰半军将、功臣的老家,乡亲乡亲的,南阳人理应心向汉家,但早在荆襄之战时,第五伦就继承了赤眉军未来得及完成“均田”计划,对世代盘踞南阳的豪强进行毁灭性打击,又将土地分给士卒,多余的集中低价租给流民、赤眉残部,宣布魏国入主前的奴婢契约一律无效,又解放了一大批人口。

这也是李通、邓奉等南阳土豪顽抗到底,宁可自杀,也不肯投靠第五伦的原因,夺人田土庄园的仇恨,可比杀人父母大多了。

但第五伦不在乎,南阳豪强被赤眉犁过一遍后,早已虚弱,而第五伦手里的枪杆子更硬,足以强力推行。

但与此同时,第五伦又留下了阴家这样的马骨,告诉世人:不是予非要逼夺所有豪强土地,只要归顺大魏者,皆能继承祖地宅院。

他将均田之实,隐藏在“打击异己”的浅薄目的下,还真骗了不少人。

刘秀在群臣面前痛骂第五伦虐待豪杰乡绅之余,心里竟有些小羡慕:他统治淮南期间,基于人多地少,一度也下达解放奴婢的诏令,并令人落实度田,以便搞清楚淮南豪贵都有多少土地,让他们缴纳足额赋税,结果才发现根本无法推行!

地方官不是懒政懈怠,就是勾结豪强,把原有的负担全部都转嫁到那些贫苦的自耕农身上。刘秀以淮南诸太守度田不实,下狱死十余人,确实杀了杀气焰。但他不敢学第五伦,直接拿豪强开刀,只能想方设法,将从青徐逃难的流民,迁往江东之地,可百姓们到了陌生之地,为了活下来,宁可抛弃荒地,投靠吴会四姓。

战争形势紧迫,为了争取豪贵支持,刘秀只好让步,甚至在讨平山越后,还将部分人口分给诸姓,以弥补他们在度田释婢中的“损失”。

结果等淮南被魏军攻陷后,第五伦又让景丹和小耿在当地搞起大清算,先将随刘秀南迁的“大汉忠良”家族悉数抄没,将其田地置为军屯、民屯,刘秀十年没干成的事,第五伦半年就做了。

这便是他们治国风格最大的不同:第五伦从鸿门起兵以来,便是一副“推倒前朝,一切重来”的架势,于行政制度上创新颇多。

而刘秀虽自诩再造,但东汉制度,仍承续于前汉,鲜少变化。

换言之,第五伦是想在前朝废墟上,另起炉灶,重新修一间崭新房子,从里到外要焕然一新,该打扫的就清理出去;刘秀,则欲照着武帝昭宣时代来描画未来,怕烫着这里,怕烫着那里,小心谨慎,格局自然就小了。

如今,第五伦在北边的“广厦”已经越来越大,屋檐甚至遮到了长江边。

而刘秀在东南再造的“汉家”,不但越来越小,还在风雨袭击下飘摇不已。

两相对比,刘秀“为天下复汉”的说法,自然难以服人。

于是刘秀只能尴尬一笑:“子陵啊子陵,今日汝所说之话,可比在太学舍中一年还多,如此能言善辩,莫非是魏国说客?”

这当然不可能,刘秀深知老朋友的骄傲清高,没人能收买他,用官爵不行,金饼更不行。

庄子陵也不激动反驳,只淡淡道:“我是与不是,陛下自知。”

“但江东之地,必大有通魏之人在!”

当阳大败后,江东人心不安,吴会四姓各怀打算,要说第五伦没派细作和他们接触过,连刘秀都不信;至于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陛下,乱世中,百姓确实只想要个遮风避雨的屋檐。”

庄子陵说了大实话:“至于这屋子主人姓刘,还是姓伍,百姓,并不关切!”

这与第五伦起兵反莽,商量名义时,决意抛弃打复汉旗帜时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下人所思者,安乐也,非汉也!”

“陛下见过见过会稽习俗么?每修好一间大屋前,都会赶一头水牛,衣以文绣,食以刍菽,牵而入于殿堂,以钝器椎杀!此既牺牛也!”

“现在,陛下就是那头牺牛。”

庄子陵满是悲伤地说道:“且就算愿付出性命,变成牺牲!也不能挽回这江东残汉屋冢,终将倾覆之实!”

刘秀久久没有说话,庄子陵的肺腑之言让他认清事实了么?还是早在当阳之战后,刘秀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能拼命欺骗自己。

但道理再大,有些事,他还是必须做下去,明知不知为,而为之啊!

就在这时候,门外响起敲击声,刘秀趁机结束了这终究没有结果的对话,避开尴尬,快步走到外面,却见廷尉侯霸匆匆来此,将一份邓禹的紧急密报,交给皇帝。

“陛下。”

王霸亦是一位无畏敢战之将,但此时此刻,他声音竟有些颤抖。

“马援攻破成都,公孙述于成都自尽,成家,亡了!”

短短四个月,第五魏就已经席卷西南,消灭公孙,这速度很难不让王霸等人,心生震撼,现在只剩下东汉,独木支撑了!

等少顷后,刘秀面色沉重地返回寝屋时,发现庄子陵已穿戴好衣裳,准备离开。

不再睡眼惺忪披头散发后,庄子陵也成了俊朗中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披上鹤氅,竟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方才是秀孟浪了。”刘秀明白庄子陵去意已决,叹息道:“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秀何敢臣子陵哉!只是我欲开创大业,就像在薄弱的春冰上慢走,又像刚消除疮伤,必须扶着木杖而行,故望能得子陵辅佐相助,奈何子陵嫌弃我不智,我竟不能下汝邪!”

这本是告别的客套话,但庄子陵拿起手杖,却回过头,带着最后一份希望,对刘秀道:“陛下确实能下我。”

“但何不,下于我呢?”

好大的胆子!刘秀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却听庄子陵道:“当初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前往聘请,但庄子却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i)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陵再度称呼刘秀的字:“文叔,庄光要回到富春山,继续做那只曳尾于涂中的龟了。”

“文叔若愿意,大可不当这必死的牺牛,而当一头孤犊,同我共游于江湖!竹杖芒鞋,在会稽富春山上,效伯牙子期之音,览吴楚山水之风。”

这是邀请刘秀放下一切,随他去隐居啊!有那么一刹那,刘秀还真有那么一丝心动,自己入主江东十余载,早闻钱塘江的景致,富春山的美景,却不曾看过,一直活得忙忙碌碌,上下求索,却屡屡失败受挫,确实累了

但最终,刘秀还是摇了摇头,他说自己“为天下人而复汉”那是大话,自不可尽信,但也确实不只为一家一姓,十多年来,追随刘秀的文武群臣,军吏豪杰,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他们就像一群牛,跟着刘秀这“头牛”,共同挤在江东的破牛圈里,一荣俱荣,一亡俱亡!

“箕山颍水之风,非秀之所敢望。”

刘秀朝庄子陵作揖,抬起头时,他能看到老同学眼中那深深的悲悯与遗憾,庄子陵仿佛已经窥见了刘秀的命运。

“那么,陛下,还是打算做流尽鲜血、被剖心挖肝的牺牛”

是啊,公孙述,就是一头牺牛,他最终死在成都,维持了十余载的大成小朝廷,也轰然崩塌,刘秀,会重蹈这样的覆辙么?

这一次,刘秀不再感到尴尬、不耐、拒绝承认,他开始认真思考,于原地伫立良久,而王霸、强华等人,只当皇帝在目送老友远去。

一直到庄子陵的身影再难寻觅,只留下地上通往南方的芒鞋脚印,刘秀才长舒一口气,转过身时,王霸等人发现,皇帝陛下眼中神色,不再纠结、悲壮,而是豁然开朗!

他甚至露出了笑。

“牺牛?孤犊?”

“朕,都不选!”

武德十二年(公元36年)春。

距成家公孙灭亡,魏国骠骑大将军马援奉命对益州全境进行“军管”,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就像战乱阴云渐渐消失一样,成都以西的连绵雪山,积雪渐渐消融,化作清澈溪流,流下万年冰川,汇入高原草甸,最终流经一条浩浩汤汤的大河:岷江。

岷江在蜀西垂向平原奔涌,流经一座富饶的县城,田中粟苗青青,路上行人络绎,商旅恢复了往来,此处正是蜀王杜宇、鳖灵之都,古蜀国的兴起之地,郫县。

县城外能远眺岷江的山岗上,有一墓,规格不高,不封不树,但周围全圈了将近半里的地,并有专人守护。公孙述哪怕到了覆灭前的最后几月,也没有破坏此墓,正是这最后一丝善念,让他那被魏军俘虏的太子,得以保全性命

寒食节这天,本已结束军管的郫县,却赫然戒严,尤其是这片墓区,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到了日中时分,又有大队人马抵达,六马所拉帝车上,走下了素服出行的第五伦,他看了一圈周围景致,发现除了树木长高不少外,与十多年前自己送棺椁来此时,别无二致。

“在此处修一亭舍,以庇往来寒士行人。”第五伦指点着上山的岔路口,对随行的蜀郡守、郫县令如是说,并赐下了亭名。

“就叫”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郡守、县令应诺,他们喜不胜收,立刻募人开搞,争取皇帝结束巴蜀巡狩前就完工。

吩咐完这件事,第五伦让众人于山下等待,他只带着少数随从,慢慢朝山岗踱步。

等来到墓前时,第五伦发现这里才刚刚被当地官吏组织祭扫过,甚至都没一根杂草可供自己摘掉。

于是第五伦只能靠近那块几个师兄弟一起筹钱打制的墓碑,单膝跪在它面前,伸出手,轻抚这被太阳晒得有些温暖的石头,仿佛拍着那位白发断腿老人的背。

他温柔地说道:

“老师,学生来看你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