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68章 我有一言

新书 第68章 我有一言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论及天下名将,王邑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当年王莽称摄,代汉之心昭然若揭,有东郡太守翟义自诩汉家忠臣,遂与当地刘姓宗室勾连,赶在九月郡兵都试之时悍然举兵。勒其车骑,募郡中勇敢之士,自称柱天大将军,移檄郡国,讨伐王莽。

一时间三郡响应,人数多达十余万人!

与此同时,乘着朝廷精兵东进平乱,三辅也有党羽响应翟义,槐里豪侠自称将军,同是是十余万人举事,连未央宫前殿都能望见火光。

这声势浩大的两场举事,却由王莽的从弟王邑挂帅,轻松平定。

王邑从容指挥,一战陈留,首役告捷;再战圉城,破翟义大军;追至固始,斩首敌酋,碎尸于市。声势浩大的举事轻易扫平,前后不过三月。

而后王邑兵锋西向,合击关中叛军,不过两月,便殄灭殆尽,诸县息平。还师振旅,王莽置酒白虎殿,劳飨王邑,称:“吾弟当为天下第一名将,今之师尚父!”

那便是新朝的立国之战,导致之后十余年,天下再无大的叛乱,王邑也跻身“三公”,封隆新公,志得意满。

但在那之后,大小战争便再没有王邑的份,皇帝只把他将作镇国之宝,供在常安。打西域、西南夷时,王邑屡屡请命,却被王莽以“杀鸡焉用牛刀”婉拒。

那与匈奴的征战总得让他上场了罢?算起来,新朝第一次对匈奴宣战,还是在十年前,发动了十二路大军北伐,分道并进。结果王邑将名单从头看到尾,仍未找到自己。

这次也一样,皇帝决定以大司马严尤为主帅,更始将军廉丹为副。

对此王邑很不服气,暗道:“我为新将,更是皇室宗亲,有攻城野战平定叛乱之大功。而严尤不过是熟读兵法,赵括一般的人物,就靠出谋划策,以口舌为劳,反而与我同列三公,凭什么?”

今日是皇帝给严尤授斧钺的日子,王邑身为大司空必须出席,他怏怏不乐地整装而出,却在府邸门口被人拦了下来。

“大司空,我有一言!”

王邑孰视被仪仗拦下的来人,黄绶小冠,三旬出头,却是自己去年征辟来的大司空议曹史、代郡人范升。

“辩卿又有何事?”

范升下拜道:“下吏所奏的文书,大司空可曾看了?”

不提还好,一提这个,王邑就皱起眉来。

范升的上书,是针对王莽征讨匈奴之事而发,他在文章中说什么“天子认为远方不服是最大的忧虑,范升却以为,国内百姓不悦才值得担忧”。

通篇都是对北伐的劝诫,认为朝廷举动不合时宜,王莽做事与常理相反,就好比在覆车的故辙上奔驰,在败亡的轨迹上亦步亦趋。

王邑挥手驱赶他:“你一介儒生,专心钻研擅长的《梁丘易》去,懂什么国政军事?少发此狂妄之言。”

范升急了,张臂跪在地上,拦着王邑要往前踏的脚步:“大司空,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明眼人都看得清楚!”

“正逢冬日,却征调丁壮到远方服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关东连年大旱,已经涨到一石数千!吏民陷于汤火之中,便不再将自己当做国家之民,而会心存逆乱之心。再这样下去,我唯恐胡、貊尚在塞外,青徐之寇力子都、樊崇、吕母却要进入京师帷帐,兵临阙下了!”

“范升之所以冒死进谏,是希望能协助大司空,解天下倒悬,免得让世人归怨于你!还望能将我引荐给天子,极陈所言!”

王邑却听不进去,骂道:“危言耸听!你一介并州下吏,能有什么高见?”

“范升定是太闲才终日胡思乱想,上党的征兵和粮食还没集齐,就派你去征调!”

说着王邑一挥手,让人将范升赶开,登车前往寿成室,无视他的呐喊和谏言。

话虽如此,但类似的话,王邑早就不是第一次听了。

他的政敌大司马严尤,便对用兵匈奴持反对意见。

早在十年前第一次对匈奴宣战时,严尤就曾进谏王莽,他将周、秦、汉对待北方胡族的策略总结了一下,认为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为无策,最为低劣。而本朝是欲效秦朝之策对付匈奴,实在是极大的错误。

在第二次宣战的筹划中,王莽却是看中匈奴刚刚发生单于之位替代,新单于威望不足无法管控部落,实在是出兵一劳永逸的好机会,于是决定引诱宁胡阏氏的女婿、右骨都侯须卜当来朝,将他立为单于,公开分裂匈奴。

但严尤却觉得这计策蠢透了:“须卜当在匈奴右部,承袭宁胡阏氏与呼韩邪单于之政,部众从没有侵犯过边境,总是暗暗将单于消息告知朝廷,于新室是一大助力。如今迎他入朝并安置到在藁街蛮夷邸,须卜当便只是一介普通胡人,毫无用处,反倒是替匈奴单于除去一个对手,远不如让他留在匈奴响应有益。”

严尤就是这样,兵法看得多了,素有智略,反对王莽攻伐四夷,数谏不从。

王邑则在内政外交上,讲究凡事每与尤反。

严尤反对的他就支持,故而王邑力挺王莽之策,对匈奴的第二次宣战能落实,他是出了大力的。

所以王邑根本不可能如范升所言,忽然反对战争,前后不一,那是在赌自己的政治生命。

如此想着,车驾已经进入寿成室,在王路四门停了下来。

这四门分列寿成室中央的东西南北,原本叫公车司马门,大臣入宫一律在此下车,后来名字被王莽改了。

同样被改名的,还有前汉的前殿,如今叫做“王路堂”。

但王邑今日去的,却是皇帝寝宫温室殿。

至于温室,王邑将剑交给门口的郎官,才进殿中,却发现里面气氛不太对。那面隔绝君臣的云母屏风后已有身影,应是皇帝陛下本人,而殿内的五威司命陈崇、更始将军廉丹等人皆在左右。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中央只跪着一人,竟是本该成为今日授斧钺主角的大司马严尤。

却见严尤朝云母屏风后的皇帝身影三稽首道:“陛下,臣有一言!”

……

“过去,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用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民夫转输粮秣,起于海滨;疆境虽然完固来了,却招致中国内竭,陈、吴举兵,刘项在后,最终秦丧社稷,亡秦者不是胡人,而是胡作为非的国策。”

“今天下遭阳九之厄,连年饥馑,西北缘边尤甚,前两年已出现人相食的惨相。如今却还要发大兵征讨匈奴,就算是十万人筹备三百日粮,也必须东援海岱,南取江淮方能足备。再计前往匈奴的路途,大军明年春天才能集结,夏日方能抵达边塞,还未开战,便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

严尤抬起头,看着云母屏风道:“如此大用民力,犹如重蹈亡秦覆辙,兵法有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如今从官吏、豪右到里闾小民,皆因保马、奴钱、訾税之事与朝廷离心离德,如何肯战?故此番北征,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

他一口气将憋了许久的话说出来,一时间王路堂中静谧无声,其他四辅三公皆垂首不言,只有王邑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而在良久的缄默后,云母屏风后响起了一个大而嘶哑的声音。

“那依大司马之见,与恭奴之战,却是打不得?”

当今皇帝喜欢把自己弄得神秘兮兮,在寝宫时,常隐蔽在云母屏面之后,亲信以外不能见到。

严尤再次顿首:“然也,依臣愚见,匈奴权且放在日后再收拾不迟,首要忧虑关东盗贼!”

王莽未说话,似乎是在思索,却已注意到王邑来了,遂道:“大司空以为如何?”

王邑就等这一刻,马上出言到:“青徐吕母、樊崇、力子都之辈,区区小寇而已,也不知大司马为何如此上心。更何况,天子已派太傅羲叔士孙喜,发郡国兵清洁江湖之盗贼,想必很快就能平定。”

严尤回头瞪着王邑:“大司空说得轻巧,万一其中出了陈吴、刘项之辈,危及社稷呢?”

王邑大笑:“可笑,当年翟义等辈数十万人,东西响应尚不能动摇社稷分毫,何况今日?有臣在,必不会让嚣小跳梁!”

他转而看向严尤:“倒是大司马身为主将,却在战前沮军疑众,这当真合适么?”

本朝两位“名将”在朝堂上你一言我一语争执起来,直到王莽咳嗽声传来。

“今日本要授予斧钺,挑选吉日激励士卒。但大司马却在当出廷议之际,依然不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大司马尤!”

严尤一震,下拜道:“臣在。”

王莽却不再说话,只让中黄门宣布他的制书。

“大司马尤视事四年,蛮夷猾夏不能遏绝,寇贼奸邪不能殄灭,不畏天威,不用诏命,貌很自臧,持必不移,怀执异心,非沮军议。未忍致于理,其上大司马武建伯印绶,废为庶民,遣归故郡!”

“诺……”

严尤绝望地闭上眼睛,只慢慢解下金印紫绶,还有自己的武弁大冠,交付黄门后,落魄地走出了朝堂。从王邑身边经过时,面对大司空颇为得意的神情,严尤只是默默摇头,该做的,他都已尽力。

等到严尤离开后,五威司命陈崇叹息道:“我本以为严伯石熟读兵法,应当明白陛下的良苦用心,却不想他竟如此浅薄,只见表面,不究深理。”

陈崇自有高论:“前汉有白登之耻,有和亲之辱,汉宣帝后匈奴看似诎体称臣,列为北籓,实则每年赐予金帛无数,黄龙时赐锦绣缯帛二万匹,絮二万斤,哀帝时加至三万匹,又转边郡谷米前后三四百万斛,给赡其食。”

“刘氏皇帝每年耗费数千万钱送与北虏,与纳贡何异?戎狄豺狼,不可厌也,此策看似羁縻,实为养寇!”

“恭奴经一甲子休养生息,民畜繁衍,强盛已直追冒顿、老上之时,奴役乌桓,滋扰西域。而恭奴善于竟扬言只认汉宣帝子孙,不服新室,更是大逆不道。近年虽然表面上派遣使者,欲与我朝媾和,实则暗中唆使左右各部劫掠。”

“自始建国时起,便频繁入塞侵扰,杀两郡连率,掠掳人民、牲畜不可胜数。天凤之后寇边尤甚,想要求得和亲,让南北分庭相匹,结束君臣之名,甚至觊觎并州边郡之地,如此张狂,岂能不加以反击!”

“然也。”相比于严尤的逆耳忠言,陈崇的话显然更打动王莽,他发声道:“但恭奴想错了,我朝与前汉不同,不和亲、不纳贡,寸土不让!”

“诗不云乎?玁狁孔炽,我是用急!恭奴可以威服,难以化狎,予必痛击彼辈,直至丁零北海。分其国为十五部,每部不得超过万户,勿令再度壮大,遗留后患于子孙后世。”

“至于严尤所言江湖盗贼,难道他不知道,安内,必先攘外么?”

一时间,从王邑到廉丹、陈崇,皆下拜道:“陛下英明!此圣王制御蛮夷之道也。”

授予斧钺的事暂时拖后,等群臣告退后,陈崇却又凑近屏风说道:“陛下,臣有一事要奏,严尤前段时日,频繁出入宣明里,与故中散大夫扬雄议论朝政,今日之事或许是受了扬雄影响。”

“扬雄,还在人世么?”

王莽许久没听到老同事的名字了,闻言一愣,却道:“子云一向胆小,素不与事,专心于学问,自从他被五威府误会缉捕投阁后,便更加缄默,过去十余年间,甚至很少对朝政发出议论,满足于清静自守,他能与此事有何干系?严尤已免官归郡,不必深究,至于扬雄,更不要去叨扰他!”

陈崇笑道:“下吏绝无此意,只是如实禀报,但陛下,像严尤一般,质疑北征的人不在少数,这声音遍布常安,哪怕陛下仁德不予深究,但终归于战不利。”

屏风后传出王莽声音:“统睦侯有何策?”

陈崇道:“但凡大征,必有大赋。汉武时击西南夷,益州耆老大夫不解,便有司马相如作《难蜀父老》讽喻之。”

“今天下文章无出扬子云者,再加上扬雄在前朝成哀之际,也以熟悉胡虏之事著称朝野。今陛下北征恭奴,不如让扬雄作赋一篇颂之,定可消解朝中杂音!叫彼辈喟然称服,请以身先之!”

……

PS:熬夜熬不动了,调整下更新时间,第一章还是早上8点,第二章在晚上18:00。

另外新书12.1号凌晨上架,当天老规矩4更。

按照首订(第一章第一天订阅数)5000起步,往上每多1000,当月加一更。

盟主加更也会慢慢开始补,老年写手码字太慢,这本书还是稳定和质量优先,隔三差五才能加一章,大家见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