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617章 为汉制法

新书 第617章 为汉制法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东南吴楚之地的儒学传播,主要靠两个人,一是春秋之际,孔子的徒弟詹台灭明,二则是汉楚元王刘交,他们一前一后将儒术南传,至今大盛。

但不论什么学问,从一地到另一地,都难免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因为南方巫鬼文化繁盛,“不言怪力乱神”自然是行不通的,于是发端于公羊派的天人感应,谶纬怪说,遂在淮南江东颇为盛行。

过去顶多是群儒自己鼓捣,官方对他们还算“敬而远之”,直到三月初,一份神奇的诏令从残汉小朝廷都城江都发出,一时震动了东南儒林——皇帝刘秀,也带头搞谶纬了!

刘秀在诏书中宣布了一件大喜事:太学祭酒强华在会稽山禹穴,找到了孔子之徒,澹台灭明所埋古简,上面记载了孔子获麟并得到三卷天书的经历。

为此,刘秀还召集了东南群儒,大会于江都王宫“青龙殿”,他坐于高位旁听,而强华则将三卷天书,一一公布于众!

先是将那“古简”传于众人观看,从材质、字体、行文、用语上,各位名门宿儒纷纷作证:这确实是春秋战国古简,绝对不会假!

接下来,就轮到宣布天书内容了。

却见强华早已沐浴更衣,身着礼服,郑重地念道:

“其一卷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后而霸王出焉!”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老梗了,本是周太史对秦献公说的话,如今却将源头引至天书。

“夫子知其将有六国争强,从横相灭之数,秦项驱除,积骨流血之虐,深闵民之离害甚久,故抚麟而豫泣也。”

强华继续念道:“其后,孔子跪读第二卷文字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于是孔子慨然曰:天下有主矣!周虽亡,赤气复起,火曜兴。”

这下,孔子连秦亡楚汉等事都知道了,但更夸张的还在后头。

“其后孔子欲开第三卷书,然始终不得其解,这时,那麒麟以角拱孔子,以前蹄指向泰山,孔子遂大悟,遂效古之帝王,登泰山,身穿绛色衣袍向北辰告拜,此时白雾笼罩大地,有赤虹化为黄玉,第三卷天书乃飞上半空,文字现于漫天赤霞之上,却见亦是二十四字……”

强华看了众人一圈,公布了谜底: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群儒直呼内行,原来,这便是被刘秀视若珍宝的“赤伏符”来源啊,竟是孔子亲启天书所载,还由其弟子埋在东南,后来此书流出,被那改名刘秀的大新国师刘歆误以为是自己,殊不知,真正的应命之人,乃是南阳刘秀刘文叔!

这不是天命,什么才是天命?

甭管心里怎么想,一时间,青龙殿上群儒拜服,文武亦在面面相觑后,也随声附和。

刘秀倒是谦卑,下堂朝那古简再拜:“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今日见此天书,不胜惶恐啊!”

若只以为,强华搞点预言,骗骗无知大众,那还是小看他了,在刘秀力挺下,这青龙殿会议连开三天,一举鼓捣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玄圣孔子为赤汉制法”理论。

强华不愧是太学高材生,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诗》、《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章句逸文,和图书谶纬混合在一起,旁引博证,不论是孔子乃其母感应黑龙而生,还是“玄圣”身份,都视为真事,塑造了孔子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神人形象。

而孔子降生的原因,便是作为先知,来拯救这礼崩乐坏的季世!

但孔子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却是无法更改的历史事实,但这难不倒徒子徒孙们,公羊派一直认为,受命救世的孔子是一介布衣,他既无尺土之封,也无斧钺之伐,只好加“王心”于《春秋》,通过对历史的褒贬,来行使天子的赏善罚恶之权,在天下无王的时代确立“新王”的秩序,所以春秋便是万世准则。

到了强华这,谶纬家门更结合公羊派的学说,开始了脑洞大开的发挥:

“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丘为木铎,制天下法。”

为谁制法?为已经无法挽救的周?为暴虐该死的秦?都不是,当然是孔子在天书中发现未来的天下新主,卯金赤汉了!

论证至此,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便脱胎而出,刘秀比前汉诸位皇帝走得更远,以天子身份,首次承认孔子“素王”地位,而反过来,有了孔子神圣加持,天书里指名道姓的刘秀,重新复兴大汉岂不是上天注定?

“古简有云,周寿八百,汉则有四百,今汉运虽因王莽、第五伦等辈窃国劫德而中道衰微,然大汉终将于东南复兴,再续社稷两百载。”

青龙殿会议的最后,强华做了提纲挈领的发言,这“汉寿命四百载”,古简上没有,是他随手加进去的,也不曾多想,只觉得必须让世人相信:刘秀的汉,不会像其余一样昙花一现般速亡,还有两百年国祚,都别慌!

会后,刘秀令强华,宣布图谶于天下,诸儒群臣咸呼圣德……

然而已经重新担任九卿中“太常”的邓禹,事后却忧心忡忡地拜谒皇帝,想把自己在青龙殿上不便直说的话告诉他。

然而才到殿堂外,就听到里面传出一阵呵斥之声。

“九江太守非圣无法,念汝初犯,暂不处置,且回去多读读谶纬,再来见朕!”

旋即就有卫士将一位大臣拽了出来,他狼狈得冠带都歪了,邓禹一看,却是九江太守桓荣——桓谭的族侄。

原来,这桓荣虽与桓谭各为其主,忠于大汉,但学术思想上,却受桓谭影响很深,他听说刘秀在都城大搞谶纬,心里一急,便赶来劝阻,刘秀正欲让强华以谶纬来决定观星的“灵台”位置,桓荣却直言:“谶纬非经,多荒诞之事,绝非正道,王莽因此而亡,还望陛下勿信!”

这却是在打青龙殿决议的脸了,遂被刘秀轰了出来。

桓荣见到邓禹后,又唏嘘感慨了一番:“王莽因信谶而亡,前车之覆,陛下岂能再犯呢?邓公还是再劝劝天子罢!”

邓禹应诺,但等他进了殿堂后,刘秀却已知其来此的目的,只对邓禹说道:“仲华都听到了?”

不等邓禹说话,刘秀就指着桓荣远去的方向道:“这是忠臣啊,朕要私底下给他升爵加封。”

原来刘秀什么都明白?那这几日,又为何要摆出对谶纬笃信不疑的姿态,任由强华等人胡闹?

“因为此事对朕有利,对大汉社稷有益。”

经过刘玄等“前任”们的折腾,刘秀无奈地发现,单纯的“复兴大汉”已经难以汇集人心了,看看彭城一役就知道了,虽然有刘植这等宗室中的好男儿英勇殉汉,但也发生了大批刘姓争先恐后投降第五伦的可耻行径。

刘家人都如此,更勿论旁人,淮南、江东的士人们,眼看刘秀两败两场,恐怕已开始生出别样的心思,对“汉旗还能打多久”产生了疑问。

所以,刘秀必须速速给出一个答案,既然在现实中受限于实力不足,难以反攻,那就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搞谶纬就是个没办法的办法,虽然“拥刘复汉”的口号不响亮了,但亏得儒生们百年宣扬,孔子全知全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试想,连圣人都为“赤汉”制法,还有谁敢怀疑刘氏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呢?

而孔子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刘秀的“天命之子”身份背书,他必定能战胜第五伦,再不济,汉亦有两百载之寿,不至于速亡。这边有了圣人光环加持,反观北方的第五伦,却是个僭称五德,不顾儒统,离经叛道的家伙,士人豪强们,大不必现在就跳船跑路……

听了皇帝的肺腑之言,邓禹这才恍然大悟,心中颇为欣慰,刘秀确实迷信谶纬,但他笃信的,只是对自己有利的那些!

“朕当然知道,此事骗不了旁人。”

刘秀很清楚,强华的“孔子为汉制法”理论看似缜密,但若是桓谭等博学之人来此,一一推理反驳,就很可能土崩瓦解,只能骗骗愚夫愚妇,或者那些愿意相信的人罢了。

之所以在青龙殿上无人反对,是因为刘秀让强华仔细甄别,选了些“听话”的儒士来。

“但哪怕是一杯毒酒,朕也得喝下去!”

刘秀拳头砸在案几上,道出了他的无奈,任何能帮助他对抗第五伦的东西,天书也好,谣言也罢,刘秀都得利用上,谁让他是劣势一方呢?

他让邓禹放心,自己还未糊涂:“这谶纬预言等,只能让大汉人心稍稍安定,真正能挽狂澜于既倒者,还是得靠仲华及文武群臣,得靠下一场胜仗!”

刘秀的想法倒是不错,但任何事都有两面,青龙殿会议后没几天,他发行图谶于天下的反噬,很快就来了!

原来,此事传至江东,会稽吴县的顾、陆、朱、严四大家族,就联名给刘秀上了一道奏疏,先是大赞孔子为汉制法乃真理,刘秀必将复兴大汉,旋即却矛头一转……

“图谶言,大汉复兴于东南,然广陵江都乃洼地,荆王、吴王刘濞、江都王、广陵王等,皆不得善终,非良都之选。”

“反观江东,石头山虎踞龙盘,山川形胜,楚威王灭越,听人言此地有王气,乃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

“秦始皇时,听闻东南有天子气,乃巡游压之,时人以为,此乃丰沛高帝也,然秦始皇越江至于会稽,可知天子气实在江东,正是金陵!岂不应了图谶预言?”

“臣等唯望陛下,早日迁都金陵,以图复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