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613章 这不是和平

新书 第613章 这不是和平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桓谭南下时是一月底,淮北冰雪尚未完全消融,等他回来复命,已是二月下旬,在泗水沿岸,桓谭见到了这样的一幕:

一群人正在地里忙碌,其中一男子扶犁耦耕,前面有匹老马拉犁,其后众人或操耙耱地,或持锄耘地,端着种篓的人小心洒下珍贵的谷种。

而不远处,一队持兵戈的魏卒坐在树下闲聊,既是监督,也是保护。

看着这一幕,桓谭竟潸然泪下。

这让他身旁的随员颇为诧异,要知道,桓谭在淮南见到了族侄桓荣,多少年生离死别再见亲人,但二人却没有相拥而泣,反而一直针尖对麦芒。

而桓谭回程时,又听说其家乡沛县龙亢毁于战乱,在赤眉洪流中幸存的桓氏老宅,这次却再未躲过浩劫,至于究竟是谁人所为,汉军那边说是盖延的渔阳突骑,魏国这边则说是“吴寇”南撤时所焚,一时间难辨真伪。

就算如此,桓谭也没有掉一滴泪,为何路过泗水,见到极其寻常的春耕景象却哭了?

桓谭拭泪后对同船众人道:“诸君若与我一样是淮北人,便能领会了。”

他感慨道:“自莽末天下大乱以来,淮北便动乱不堪,先是赤眉横扫而过,杀官吏,屠大户,等赤眉离开后,各地秩序绝然无存,一时间贼寇横行,又遭大饥,流民遍地。”

“刘秀入主淮北日短,再遭战祸,百姓刚回家不久,又因魏、吴争衡而被迫迁徙。我此番南下,于淮水北岸所见,昔日富庶之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城郭如此,里闾也空乏,上好的田壤,便白白空置无人料理,长满蒿草,野兔乱窜。”

“如此一算,自前朝地皇三年至今,整整七载,淮北百姓能在春日里安心种地的年头不多,一些县乡连年绝收,甚至一度人食人,如此惨相,岂能不哭?今日陛下初入淮泗,便能约束士卒,第一时间恢复耕作,如此善政,岂能不涕?”

众人恍然,再看这春耕景致,方觉不易,又想到他们的故乡关中、河北不也如此么?

第五伦来之前和第五伦来之后,是截然不同的。军阀们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那所谓的“铜马帝”刘子舆,部众一度靠吃桑葚活命,而荆襄楚黎王秦丰,吃不上饭时,则靠捞取“蒲蠃”,也就是水草和螺肉维持。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方今诸侯幸存者,刘秀、公孙述之辈,皆重农事、有规划,故能得意一时,但二人加起来,亦不如陛下。”

桓谭这么说是有依据的,这不,他抵达下邳时,走马上任的“徐州牧”伏隆正在此处行春籍田,伏隆告诉桓谭:“陛下早已料到刘秀会拒绝,魏、吴无法休兵,大战虽尚未结束,然陛下决意以战养战,将豫州、兖州屯田之政,用于徐淮。”

屯田自然不是第五伦的发明,从汉文帝到汉武帝,便有计划地在边境并州、河西乃至于西域搞募民屯田,又寓兵于农,平日生产粮食,匈奴入寇时拿起武器就能作战。到了汉宣帝时,赵充国又上屯田三策,在河湟行军屯以防氐羌。

据桓谭所知,南边的刘秀刚拿下淮南、荆南时,也效仿祖先搞过屯田,但都是小规模,需要考虑到各地豪强利益,远不如第五伦大胆。

赤眉军将兖州、豫州的案席掀了个遍,方便了第五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他遂下诏曰:“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

于是乃募民屯田中原,两年下来,已得谷百万斛,若还是全靠关中、河北的粮食,根本无从征伐四方。

如今急切在淮北搞屯田,第五伦也有其用心。

伏隆笑道:“有大臣担忧淮北徐州被刘秀统有两载,此人以仁德信义闻名,治国亦有手段,恐怕会有士人愚民误信其言,心存思汉之心。”

“但陛下不‘人心思汉’。”

伏隆学着第五伦当时的动作,比给桓谭看:“陛下在彭城郊外籍田时,抓起一把粮种,示于众人,曰‘人心思粮’!淮北残破如此,孰能恢复本地生产,孰能积粮百万,便可得徐州士民之心!”

“确实如此。”桓谭认为第五伦看得很准,那些虚无缥缈的宣传是不能落下,但实打实的东西才最重要。

“兖州、豫州多已改为民屯,交由大司令任光管辖,但这淮北,仍是军屯。”

伏隆告诉桓谭:“桓大夫沿途所见,应是军屯士卒在监督吴军淮南、江东战俘劳作。”

说到这桓谭就不夸第五伦了,这位皇帝什么都好,就是有些地方算得太过精细,他暗道:“陛下莫非以为,纵使刘秀答应换俘,正式交接前,这四千俘虏尚能替魏国耕几万亩地?”

如今换俘不成,淮南、江东战俘恐怕要长留北方,自然是不能吃白饭的,若不愿主动加入魏军,这辈子恐怕就只能成为屯田客,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了。

等桓谭回到彭城时,这座饱经苦难的城郭终于不再兵戈林立,破损的墙壁和城门正在修复,只有城外荒野上多出的无数坟头,诉说着这场鏖战。

桓谭入楚王宫谒见第五伦,皇帝果然问他:“君山北上,可见到各地春耕了?”

第五伦不无得意地说道:“必使兖州淮北,皆相接连,自彭城到中都(洛阳),农官田兵,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恢复往日盛况。”

“唯望早日见此情形。”桓谭表达了谨慎的祝福,旋即将自己在淮南的见闻简略说了,同时奉上了一份厚厚的奏疏,里面是来不及口头报告的详情,他在回程的路上记述下来。

“刘秀拒绝休战,不肯换俘,甚至不见君山,只扬言说要反攻淮北,为来君叔、刘植‘崤谷封尸’?”

第五伦立刻让人草拟自己的回复:“秦穆公凡三见败于晋矣,文叔于荆襄一败,万人溺于汉水,于徐淮两败,良将亲臣战死。当再败一场,输掉淮南,魏吴划江而治何如?”

文武群臣见此,都觉得刘秀态度强硬,两淮的战事是没完没了了,看来皇帝陛下的撤军计划须得缓行,泗水等郡的屯田计划也要搁置。

然而第五伦却道:“刘秀如此回复,便是希望能拖住魏师,使三军十余万人,长留两淮,如此必士卒疲敝,粮食转运不济。”

仗打到这份上,魏军已是完完全全的“外线作战”,只要淮北粮食一日不能自理,从中原到此的运输线,都足以拖垮国家。

而刘秀虽然失去淮北,但有淮水为屏,往西延伸则是天下险塞冥厄三关、南阳的随县隘口,攻虽不足,守则有余,且依靠江淮水网,人员物资往来甚至比第五伦方便些,算是内线作战。

所以,第五伦根本不打算在两淮与刘秀久耗。

“十余万兵卒,可撤走半数回中原休整。”

撤走的部分,自然是耿弇的幽冀兵团,自去年开始集结以来,这批士卒已经在外征战一年,对淮北气候适应不算好,吃了一场败仗,还遇上了伤寒大疫,战斗力消解不少,若再不放他们回家,恐怕会心生怨气,更无战心。

而车骑大将军耿弇亦是一把利刃,用来防守反而是种浪费,第五伦打算让他在中原休整,一旦荆楚、两淮有战事,便将虎符连同一支机动兵力交到小耿手上,足以驰援各方。

至于留守之人,第五伦也早已选定,便是左丞相耿纯。

“伯山治冀州数年,不但兼灭铜马残寇,克平河北,使盗贼清宁。还募民屯田巨鹿等郡,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得粮百万斛。使予征伐四方,无缺粮之患。”

而耿纯性格稳健,对兵事也足够了解,用来担当东方大局,自然最为合适。

第五伦还为他选定了一文两武三个属下。

文便是伏隆,伏隆自入青州以来,在外交上屡立功劳,更只身入城阳,说服齐王张步投降,使幽冀兵团长驱南下,给第五伦取淮北做足了铺垫,最重要的是,伏隆足够忠诚,遂擢为“徐州牧”,成了首批文官考试人选者中,升官最快的人。

而征东将军张宗、横野将军郑统,各带兖州、豫州兵留驻泗水、沛郡。

如此一来,西边南阳、汝南方向有岑彭,淮北则有耿纯等人,构成了第五伦对刘秀的第一道防线。就算其不讲武德偷袭淮北,想来众将也能顶住第一波进攻,让中原部队有时间进行驰援。

至此,第五伦也完成了“徐淮战役”的目标,但这场战争也暴露了魏军大量问题,以至于战争到了后期,竟是强弩之末,甚至连续小败,这意味着,第五伦不能将弊病拖到统一后,必须在最后决战前,进行必要的改革了。

在离开彭城,北上巡视齐鲁前,第五伦回望这“徐州地方”,给耿纯等人留下了一句话。

“这不是和平。”

“只是两年休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