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509章 斧头

新书 第509章 斧头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他脚下是看上去随时可能会解体的草履,破旧的葛衣掩盖不住健壮身躯,肩头扛着那柄磨得锋利的斧头,这是樊崇吃饭的家伙。

黑夜刚被晨曦打破,他就踏上了工作的路程,每每在里中遇上人,他们就笑着与他打招呼:“樊樵夫,这么早。”

他含糊地答应着,可不得早么?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几个孩子嗷嗷待哺。世道艰难,对大多数百姓而言,光是拼命活着已经不易。城阳莒县日出的美景和动人鸟鸣,樊崇都无暇顾及,只顾向前赶路。

他走得比一般樵夫更远,穿过那些一人高的灌木丛,不论猛虎或豺狼都威胁不到樊崇的性命,直到抵达一片阳光洒满的山脊,他才停了下来,面前是几棵上好的柘树。

这种树生长缓慢,树芯金黄,起烟小,甚至还有点香味,是莒县豪强大户家爱烧的燃料,也只有靠它们,樊崇才能卖到足够应付赋税的钱。

他不停地挥舞着斧头,不知疲倦,在雷鸣般的斧风中,双手已经麻木,一棵棵柘树在风声的呜咽里倒下,又被樊崇进一步分解成能塞进灶里的柴。

一天劳碌下来,樊崇已疲惫不堪,唯一吃下的饭食,还是妻子塞给他的青团:野菜和糙米裹在一起的饭团。

吞咽这粗糙的食物,樊崇望向前方,触目所及都是大山和贫穷,没有丝毫的田园诗意可言。

等挑着左右各百斤的柴回到家中,铺开晒好后,天色已黑,他的家很简陋,草棚为顶,席子当门,看到它们樊崇就惭愧,他年轻时本已靠着健壮能干,攒下了些家底,后来却沉迷六博,将还算殷实的家产输了个精光。

但妻子亦未曾怪他,眼下只放下针线活,眯着眼帮樊崇挑出脚底的刺,儿女围绕在他身边,叽叽喳喳说着今日里中的趣事。

樊崇也难得露出温和的神色,常年伐木布满老茧的手抚过他们,但孩子身躯很是瘦弱却挺着大肚子,这是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妻子也已经多年没更换过新衣裳了,却更关心坏掉的纺车。

对樊崇而言,砍柴不难,麻烦的是,如何将那些晒干的柘柴卖出价钱来。

原本樊崇依靠贩柴给县乡邻居换米、布,也够自给自足了。然而每年的口钱、算赋都要收正儿八经的钱,赋税还一年比一年重,也不知真是皇帝在加税,还是负责收税的郡府和豪强联手摊派的。必须去集市才能换得,那点钱若是逾期交不上,等待他家的将是灭顶之灾。

樊崇将几百斤晒好的干柴装上吱吱呀呀的舆车,和几个同行的樵夫一起,推着它们艰难朝三十里外的郡城走去。

结伴是必须的,谁的舆车坏了、柴洒了,都能帮忙修补。遇到了一个小坡,也能相互推上去。

他们也能在路上抱团取暖,不必选择驿站过夜,白白出一捆木柴给置吏。樊崇将厚衣留在家里给妻儿御寒了,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夏裳,心里却担心柴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晚的风吹得众人瑟瑟发抖,但每根柴都是换取钱币的关键,没必要时,他们是舍不得烧的,只在路边随便捡些枯树枝凑合取暖。

而遇上路霸恶匪,也能靠着一群樵夫手中的斧头,让其不敢勒索。樊崇已隐隐成了樵夫的头领,像他这样的人,一般会再向其他人收取一定的好处,作为保护费,从而改善生活,但樊崇从不如此,他就讲究一个公平。

在贫穷这条路上,好歹不止他一个人在挣扎。

离开了崎岖的小道上,再步入泥泞的大道,一路上柴车摇摇晃晃,众人嘴唇已经发白干裂,眼睛里充满血丝,目光也十分涣散,但他们依旧没有停下。

他们穿过坞堡林立的田畴,田奴天刚亮就起来埋头苦干,豪强的子女却日上三竿才悠闲地梳妆打扮,为游猎和夜宴做准备。众人所挑的薪柴或许能为宴飨添点光亮,但去询问的樵夫多碰了壁,富家需要柘柴。

“但只要半车。”

众人都看向樊崇,只要这大高个愿意,没人敢和他抢。

可樊崇却将这机会,让给了同样设法砍得柘柴的邻居,他家虽然难,还能勉强过,但邻居家妻女遭病,已经挣扎在生死线上。

邻居对樊崇千恩万谢,他只摆摆手,继续往郡城赶。

莒县是海岱大城,已经从汉宣帝时那场大地震中完全恢复过来,尤其市肆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于耳。

但是这一切都和樵夫们无关,他们就像一个个闯入者,茫然地看着周遭的一切。

入市是要被狠狠宰一刀的:天下山林都被朝廷的“五均六筦”划为国有,王莽宣布凡从事鱼鳖、鸟兽、樵采的人,要收其利三成为“贡”,入市时就要上缴。

也就是说,众人每一百斤柴,想入市贩卖,就要交三十斤给官府。

樊崇不知道的是,王莽宣布的山林之贡,只有十分之一,但当地官府却私自免了豪强,反将负担摊牌在小民身上,多砍了两刀。

这两刀,足以致命。

也有人绕开限制,在城郊私市交易,但这种私市也受当地豪强保护,同样要交十分之二的“贡”,小民如韭,躲得过镰刀,躲不过剪刀啊。

就算受盘剥入了私市,樵夫们嘴笨,往往没法将薪柴卖到中意的价钱,而牙尖嘴利的城里人则对着木柴的质量、形状挑三拣四,批得一文不值。

眼看天色又要黑,夕市即将结束,有人决定再等一等,在城墙角过夜,熬到下次集市,反正柴又不会坏。有人则急着用钱,只能忍着心中的流血,贱价卖掉。

捧着好不容易换来的钱币,邻居匆匆去找医者问药,樊崇算着交赋还算够,打算将多余的钱给妻子添置新的剪刀和铁针,自己则换一柄新斧头,但一询问才吓了一大跳。

盐铁与钱的比价,已经较他上次进城,涨了一倍!

“那为何吾等卖给商贩、贵人的粮、柴却不涨?”

去问药的邻居也空手而回,无奈之下,最后只能茫然地跟着夕市的人群,匍匐在“城阳景王”的庙宇面前,祈祷着改变家庭困境,祈求着神主的光辉照耀他们。

最后,还将手头为数不多的钱交给巫祝,换取一句空乏的承诺,再求点香灰回去冲水给妻女喝,仿佛这样就能让她们痊愈。

如果不是真的陷入绝望,谁又会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

同行众人多多少少都给城阳景王贡献了点奉献,唯独樊崇没有停留,推着舆车,上面搁着斧头,迈步回家。

“城阳景王姓刘,他只会庇佑他的刘姓子孙,为何会帮吾等穷人?”

樊崇谁也不信,只信自己,信手中的斧头。

虽然满身疲倦,新斧、剪也没希望,但他好歹凑够了秋后的赋税……只望来年能多攒一点。

在昏暗的夜空下,樊崇今日颇为大方,点燃了留在家里没卖的柘柴,让家里多了点光明,妻儿们围坐在自己身边,一起规划着未来的新房子。

“交完赋后还能剩些钱,我在里中也算有点脸面,置办顿好席,请众人吃一顿,便能请彼辈帮忙制土坯,再伐木为梁,最后买些好瓦来,就能住瓦屋了。

一间能让家人遮风避雨的瓦屋,这就是那时候樊崇心中的“乐土”,妻子说,想修一个院子,在门前种上果树,右边种上桑树,再养点鸡鸭,让孩子们隔三差五有蛋吃。

孩子们则叽叽喳喳说,再种些柘树,他们会在下面拉屎撒尿,让柘柴快点长,父亲出门就能砍柴,再也不用跋涉荆棘上山了。

樊崇露出了笑,这是劳苦数日后,他最快活的时候。

然而到了秋后,临交赋税之际,命运却给所有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这钱,前年就作废了,汝等竟不知?”

税吏将里中之人小心奉上的六泉、十布不屑地扔在地上,向他们展示王莽令人铸造的新钱:“大小钱已废,往后,只以货泉、货布为准!”

这不是瞎闹么!所有人都懵住了,农民、樵夫想换点钱不容易,辛苦一年才能凑够被郡府加倍的口赋、算赋。为了省点钱,瞒报户籍就不提了,更有甚者,甚至含泪将不断出生的婴孩溺死!

就这样,好不容易攒下的钱,官府说废就废!而且连让他们以旧换新的机会都没有!

一切都被说成是皇帝诏令,不容质疑,但提前知道消息的豪强、官府又从中获取了多少利益呢?

为什么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连最后的生存权,都要被无情剥夺?樊崇仿佛被人扇了一个大耳光,死死盯着税吏。

皇帝拍脑袋办事,出口成宪,官吏按照自己的利益来执行,钱帛说废就废,但他们这些樵夫、农夫含辛茹苦一年的血汗呢?就这样作废、勾销了?

而樊崇想让家人过得好点的希望呢?就这样彻底没戏了?

“郡中诸姓可替汝等缴赋。”

同来的乡豪开始装好人,与税吏一唱一和,露出真正的目的:“但汝等有田土者,来年要缴粮以偿贷,没田而有气力者,则要以劳力偿还……”

这不就是变相让小农成为佃农,让樵夫成为私奴么?新朝禁止土地买卖与奴隶贸易,但官吏豪强们,掌握了权力和上传下达的渠道,总能变着法继续剥皮。

有人认命地低下头,总比被官府和豪强翻脸抓起来,沦为刑徒要强。

有人坐地嚎哭,为接下来的命运绝望,赋税已经够重了,还莫名其妙背上了巨债,仿佛一座座大山,压垮了脊梁。利滚利之下,往往不是一代人能偿清的,而意味着世世代代都要为人做牛做马了。

但也有人,带着压抑已久的愤怒,一步步走向那满脸趾高气扬的税吏、满脸伪善的乡豪,然后高高举起斧头,朝他猛地劈下!

再一抬手,竟将税吏也砍了!

所有人都愕然看着这个平素缄默少言的“老实人”,税吏的鲜血溅在凶手身上,在他额头留下了醒目的一道血迹,仿若将眉毛染为赤色!

“活不下去,那就反了罢!”

樊崇举起染血的斧子,朝阳照在他身上,将影子投射得颇为巨大,仿若一位巨人!

“跟我走!进山林,吾等再也不受人欺压!”

……

八年时间过去了,樊崇依然像当初一般,不停地挥舞着斧头,不知疲倦。

但不同的是,今日他砍向的,不再是柘木,而是一个个的活人,魏兵!

他们坚硬的甲胄,仿若古树那厚实石化的皮;长矛戈戟,又像是横七竖八的枝丫。樊崇或劈或砍,或搂或截,斩断枝叶,又重重劈向“树皮”。

就如当年树汁、木屑飞溅,随着鲜血迸射,又一个魏兵倒在地上。

但他们依然朝樊崇涌来,仿佛无穷无尽。

疲倦与麻木,战斗之余,樊崇似乎回到了做樵夫的时候,那会他想法单纯,自己和家人何时才能过上好日子啊?不,不止是一家一户,若乡党挚友们也能如此,那就是乐土!

但事与愿违,樊巨人依然在战斗,但八年前随他一起杀官吏造反的乡党们,还在身边的却已寥寥无几。

樊崇造反之初,势力尚小,很快被当地豪强武装击败,他挚爱的妻子,不慎被官府捉住,为了逼樊崇出山,残酷杀死。

他带着队伍向兖州东泰山转移,慢慢壮大,最终杀回故乡,将莒县几乎所有豪强官吏都挂在了柘木上!

但一场瘟疫席卷而来,樊崇的两个儿子,死于疫病。

他虽然奋起反抗,但苦难与不幸依然如影随形。

樊崇落下了最后一滴泪,在妻子坟冢旁将他们埋葬,从此对故土再无半分眷恋,只一门心思往前走。

似乎是作为亲人的替代品,他将赤眉视为兄弟姊妹,转战诸州,收养的半大孩子也越来越多,最终多达上百。尽管赤眉其他从事效仿樊崇收“义子”是变相蓄奴,但始作俑者樊崇,确实将他们当做儿子看待,他们也战斗在樊崇身边。

时至今日,樊崇的梦依然没有破灭。

又一斧劈死一个魏军屯长后,他们已经突破了魏军三河兵、冀州兵中间的薄弱点,樊崇现在要带着人往后军走,寄希望于将水搅浑,让溃败的民夫把第五伦的大阵冲乱。

“想过上好日子,过去不能指望王莽、豪贵,乃至于什么城阳景王。”

“如今,也不能指望第五伦这‘好皇帝’!”

樊崇没读过书,但三十多年的卑贱生活,以及这八年来的斗争,却让他明白一个道理。

“乐土,得靠吾等手中这斧头!一点点劈开!”

……

第五伦已经不在指挥所中,他登上了戎车,戎车左右则是斧车,车上也竖立着一把斧头,但和樊崇那满是血迹的杀人之斧不同,第五伦的斧刃下系五彩飘带,它们是权力的象征。

不断有斥候从各个战斗位置返回禀报。

“马国尉追及赤眉后队,渔阳突骑也已赶到,与之鏖战。”

“赤眉果然气力已泄,冀州兵挡住了其进攻。”

“樊崇已将赤眉最后一万生力军,投入战场!”

一听到樊崇孤注一掷,将最后的部队投了进去,以期击破魏军“弱点”,搅乱后军,他握着指挥令箭的手重重敲在车舆上。

“终于!”

不知不觉,第五伦发现自己的手已经汗津津的,即便冀州兵叫苦、三河兵以寡敌众,马援也在尽力苦战,但第五伦手里还有至少一万五千兵卒,一直死死捏着,仿若祖传一般,不舍得投入战场,直到现在!

“告诉郑统,可以依策动了!”

中军部位,信号筝依次升起,首先是面向南方的关中兵,完成了转向,开始朝菜鸡互啄的冀州兵和赤眉数万人开去,苍鹰旗飘扬,仿若一只等待许久的猎隼,终于张开双翅,朝猎物扑去。

而第五伦身前半里,一直持“坐阵”,让赤眉在外根本看不清情况的五千魏郡兵,也在鼓角之声中慢慢站起来,揉着坐麻的腿,开始朝突入魏军“薄弱”阵列后,孤军深入的樊崇部进发!

第五伦将赤眉的无畏看在眼中,他佩服樊崇敢将不公劈开的勇气,但樊崇的巨斧之下,前朝的余孽已经消灭殆尽,继续胡乱猛砍,得到的不是未来,只有残破与灾难。

“现在,我得将这裂开的天,补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