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443章 故事

新书 第443章 故事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鸿门自有高台,七年前,北伐匈奴前夕,王莽曾来此观礼,第五伦那时候还是个小小的军司马,第一次与新朝皇帝相见。

两年前,第五伦亦是在此接手四万杂兵,于鸿门台上斩王莽使者,吹响了“吊民伐罪”,以下克上的号角。

而今日,高台又被装点一新,台下是百官群臣,台上是十二卿,尽管许多官员因要镇守一方未能尽来,但奉常王隆、中尉第七彪、治粟内史任光、少府宋弘、典客冯衍、廷尉彭宠等多在,他们中不少人亦是鸿门举事的见证者。

而王祖父第五霸也拖着病体来此,安排在较为舒服的位置上,别人得站,他却能坐着,但当孙儿的身影开始向高台顶端迈步时,老爷子也忍不住站立起来,手竟有些哆嗦。

昨天抵达鸿门时,第五伦是这么与他说的。

“大父,可还记得当初孙儿辞官时,与你许下的诺?”

老爷子马上满八十岁,年纪大了,记性也渐差,一时间有些想不起来:“你辞官那么多次,究竟是哪回?”

第五伦道:“便是处置第七、第六两家争水后,辞了乡孝悌时,那时我说过,为大父,竖起这天底下,最高大的阀、阅!”

“是,是有这么回事!”

第五霸记起了,顿时哈哈大笑,笑的是他那时候志气小,胆子也小,想着自己虽碌碌无为一生,却在死前栽培出了一个孝廉,也算对得起先祖了……

“却没想到,老夫居然培养出了一位皇帝!”

第五霸又笑起来,身子也在高台最好的观礼角度站得很直:“伯鱼确实做到了。”

“你竖起的这皇帝阀阅,高,确实是高!”

……

在两位大将:骠骑将军马援、卫将军万脩的拱卫下,第五伦穿戴十二章服,多绣五彩图案,一步一步走上最高的二十四层石阶,台上有祭祀之社,在王隆主持下,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等繁琐却不可或缺的自不必提。

倒是第五伦的策命即位仪式,就有意思多了。

比如戴冠冕这一项,汉时本该由大司马大将军给皇帝戴,但第五伦却自为之。

而汉时皇帝即位,总是要搞点神器加持作为道具,除了传国玉玺,还有,玉具、随侯珠,以及高皇帝当年在沛县大泽斩蛇宝剑。如今玉玺在公孙述手里,斩蛇剑则被第五伦送给了刘婴,也算物归原主,随侯珠和玉具不知所终。

而王莽也搞了新的神器:十二神物,分别是武功丹石、三能文马,铁契、石龟、虞符、文圭、玄印、茂陵石书、玄龙石、神井、大神石、铜符帛图等。不过它们在新莽覆灭时,因为大多太过笨重带不走,基本在刘伯升烧莽三庙的大火里报销了。

听说王莽的头颅,居然被绿汉刘玄制作成了“神器”,只不知那头现在何处。

第五伦则是独树一帜,神器只有二物:鸿门起兵时自持的斧、钺。

斧是一柄陈旧的砍柴斧,柄上绑着布条,黑黝黝的斧身尽头是雪亮的刃部,没人搞得清楚此斧来历,只传是第五伦年少时所用,后来也随身带着,在军中与士卒同辛苦,劈柴之类。

至于那钺,形制其实更像是一把镰刀,第五伦当初持此二物起兵诛莽,号称它们不由暴君、一夫来授。而授之于天意,授之于民心。

第五伦心中是如此想的:“汉高的斩蛇宝剑,最初不也是三尺残剑,后来承载各类神话含义,硬生生加到七尺么?”

神器靠的不是其原本的价值,而是包装,英王加冕的苏格兰石之类,不就是块破石头么,但只要加进故事,掺了传承的历史,普通之物也能让你看出光辉来。

就比如现在,王隆看着魏王举起左手持斧,不由想起自己旁敲侧击问此兵来历时,第五伦打趣胡诌说道:“余年少时,曾持此斧砍倒过一棵樱桃树。”

樱桃?王隆却认真了,他知道这种稀少的树种,又叫楔树,因为拥有荧惑晶华般的赤色,耀眼的外观与先百果而熟的特质,樱桃素有仙果之誉,一般只有皇室才能享用,连他们家都不配吃。汉朝时,上林苑的樱桃园配有专人看守,防止鸟雀偷食。

所以第五伦少时微末,怎么可能砍樱桃树呢?这一定有内涵!王隆思来想去,只觉得莫非是天赐神斧,而令第五伦伐倒了象征皇家秩序礼仪的樱?

至于那镰,第七彪也在唾沫横飞跟外姓人吹嘘:“想当初我第六、第七两家争水,陛下为吾等持平,说以兄弟之情说之,然后随手拿起田中的镰刀,不经意一挥,你猜怎么着?”

“如何?”

第七彪伸手往那人伸长的脖子上一劈:“镰刀划过之处,厚实的土壤尽为直沟,那成国渠的水,居然平均一分为二,一半流向东,一半流向西,吾等惊呼此为神迹,遂无不心服。”

彪哥纯属胡扯骗鬼,可不少人却信之不疑。

你看,故事,不就有了么?就算是平平无奇的蠢物,只要和权力沾上了边,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它寻找不凡之处。

但在第五伦那,对它们的解释就直接明白多了。

“斧意味着征伐,是为军。”

“镰则意味着收获,是为民。”

于是经典的一幕便出现了,魏皇双持镀了金的斧镰,将它们高高举起交叉,于艳阳下熠熠生辉,往后魏之后世,每逢登基即位,都得效仿老祖宗这个动作。

“如此可叫世人及子孙,记住魏立国之本也!”

第五伦说出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讲的,让人们记住的故事:

“有斧在手,可披荆斩棘,为华夏开拓疆土;得镰在握,上可割日月,下可造乾坤!”

……

这一切完成后,而第五伦也颁布了他的诏令:

“予惟中国之君,自汉运既终,新室欲效尧舜之事,乱天下制度,以至九州溃乱,英俊不附。赤眉绿林并乱,饥寒并臻,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疾疫大兴,灾异蜂起。于是江湖之上,海岱之滨,风腾波涌,更相骀藉,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予本五陵布衣,虽为孝廉,然无意于仕途,屡屡辞让,后御胡于边塞,愿为一破虏将军足矣。然睹新政祸乱天下,愤然大慨,遂于鸿门,效汤武伐桀纣之事,吊民伐罪,终新莽十有五年之运。

然诸汉不肖子孙,复辟乱国,窃予灭莽之果实,海内土疆豪杰分争,四垂之人,肝脑涂地,死亡之数,不啻太半,殃咎之毒,痛入骨髓。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率关中之众,将散乱之兵,喢血渭水,斩刘伯升,长驱周原,退陇右骑。破铜马百万之陈,诛假子舆,席卷河北,攘除祸乱,诛灭无道。赖诸将校奋扬威武,司、并、幽、冀四州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予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徇舆情,于魏三年五月初一日,告祭天地于鸿门之野,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魏,建元‘武德’!”

这诏书就有意思了,首先是第五伦和诸汉皇帝一概痛斥王莽为篡位逆贼不同,承认了新朝的正统地位!

毕竟他第五伦早年的孝廉、为官都是王莽提拔,这是绕不开的经历,若全盘否认新朝,诸汉复辟就有合理性了,第五伦只能两害取其轻,毕竟汤放桀,武王诛纣,都不曾否定夏殷的正统。

其次,第五伦决定不称朕,仍和王莽一样,称予!

作为新朝昔日的重臣,少府宋弘看了看太师张湛,二人都不由得松了口气,新莽虽然搞砸了事情,但毕竟投入了不少有志者的理想,亦是一次亘古未闻的常识,在内心深处,他们并不希望全盘否定新制。

皇帝对待诸汉的态度明显,必尽灭而后快;但对新朝,竟能够加以扬弃,属实不易。

至此,第五伦即位典礼大体结束,群臣向新皇帝表示祝贺,伏拜高呼万岁。

作为魏的建立者,群臣多少能体会第五伦的良苦用心。

但距离较远的地方,高台两翼、临时搭建的低矮木制观礼台上。被千里迢迢召来观礼的郡国父老,对这些冗长的仪式,看了个新鲜后,就只剩下无聊了。

好在接下来的大演武环节,却让他们精神一振!

父老们早就注意到了,在第五伦举行仪式时,上万人聚集在鸿门宽阔的旷野上,这些人是魏王的亲卫旅,曾在周原之战里顶住了陇右突骑的进攻,又在河北下曲阳决战中面对刘子舆的绝命冲击岿然不动。

他们二千五百人一旅为一方阵,分为前后左右中,坐北朝南,将皆建旌提鼓,挟经秉枹。那些身穿铠甲、戴着圆帽的步兵将头发梳得整齐,贴在脑后边,所持的兵器,时不时被午后的阳光亲吻,烁出一道道慑人的寒光。

即便是完全不懂阵法的父老,也能清楚地分辨,因为他们穿着不同的服色和旗号。

前军象征着北方水德,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马队尽为乌骊马,望之如墨。

后军意味着南方火德,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马队尽为骍马,望之如火。

右军则对应西方金德,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尽骑白马,望之如荼。

左军标志着东方木德,色青,裹青头,马队为青駹马。

中军亦是中央土德,色黄,马队为黄骠马,头上是昔日魏军的标志:黄巾!

但从此以后,就是五德俱全的五色旗了。

若是有见识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无耻效仿吴王夫差黄池之会、以及冒顿白登之围的摆设,不足为奇,但父老们不知道啊,只觉得色彩分明。

当皇帝陛下手持斧镰,将军秉枹,钟鼓鸣响时,乐官们也奋力振铎,一时间,五旅勇怯尽应,三军皆呼喝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犹如浪潮扑击海岸的礁石一般,欢呼声一次又一次在三军中响起,汹汹涌涌,浩浩荡荡,有着摧枯拉朽的势头。

“武德皇帝万岁!”

……

这确实只是演武,既没有士卒绕场,也没有第五伦挥手致意。阅兵是不可能阅兵的,短短几天时间排练,即便是精锐的亲卫师,也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一旦走动起来,肯定就混乱了,还不如就用他们最擅长的站姿态,看个热闹即可。亲自实践过就知道了,后世的一些超大规模活动,靠的是现代国家的组织能力,古代真的是拿头都办不到。

可前来观礼的长安人,以及各郡国父老们已经满足了,他们只记得今日到处飘荡的五色旗,以及排成五色的阵列,何等武威。

他们也忍不住加入了呼喊,与有荣焉,等回到故乡,就是能说一辈子的谈资!

“老夫虽然经历过好多个皇帝,但哪位皇帝即位,请过我观礼?投桃报李啊,从今日起,老夫就是武德皇帝的忠臣了!”

当然,也有路途劳顿病死累死的人……

但第五伦劳民伤财,从各郡国召来数百人观礼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第五伦道:“四州各郡国的百姓,不会理睬他们根本看不懂的诏书,听那些大道理,甚至不关心即位的是哪位皇帝,姓刘、姓王,还是姓伍,反正都要收税,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想让目不识丁的百姓认同这位新的皇帝,印刷多少份诏书都不顶用,不接地气。

“但百姓们却愿意听刚去过京师,见识大场面的家乡有名望父老,回乡后,作为谈资,反反复复,每次乡社聚会,都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后辈,讲述关于武德皇帝有五色旗,五色兵的故事。”

符号和意象的运用,能让你的故事更加让人记忆深刻,正如第五伦所愿,今日之事,在之后许多年里,确实靠着父老的嘴巴在他治下诸州郡散播,但言语传了几次后常易出错,有时传到深山里时,这故事就变了个样。

并州上党太行深山里,某地老农听着旁人闲谈,惊得锄头都倒了:

“啥,你说啥,一次就登基了赤白黄绿黑,五个皇帝?”

……

五德皇帝被山区老农理解成五帝共治,那自然是后话。

至于短短数日内,鸿门称帝诸事,最先传到了渭北万年宫的汉太后、新公主,王嬿耳中。

负责来告知她此事的,是阴丽华,本以为换来的会是孝平太后的一声叹,或是一句骂,哪怕是笑也好。

岂料王嬿发出的,却是一声意味不明的……

“哦。”

……

PS:今天只有一章。这几天跑医院,家里也有事,勉强维持更新,24号才有时间补鸽的一章。

我得的病和情绪有些关系,昨天惊闻很喜欢的漫画家去世,在厕所里又哭了十分钟。物伤其类,然后想通了,身体和心情最重要,索性躺平,争取国庆前把故事写完就行。更新一般还是两章,但就不定点了(反正以前也没定成功过),给大家造成不便,见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