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378章 五学

新书 第378章 五学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承宫回乡颇为低调,没有跟任何人说,他不喜欢官员父老相迎,故人前倨后恭的场面,仍换上了贫贱时的补丁衣裳,只雇了个车夫,赶着一辆单车回到武功县。

他家太小,连车棚都没有,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树下,正好妻子听到马匹嘶鸣走出来一看,没料到丈夫竟此时回来,惊得手里的瓢都掉地上了,惊喜后却又别过头去擦起眼泪来。

因为不少乡中闲人都说,承宫考上郎官,得了富贵,再不会回来了!

“时间紧,考完就入了宫,直到今日才得空归家。”

尽管仍穿着粗布衣裳,但承宫整个人精神气质有了明显变化,昔日的穷酸儒生,如今却是魏王身边的红人。短暂温存过后,承宫还给妻子头上添了一根东市买的银发髻,上头缀着一颗珍珠。

承宫也不避讳此物来源:“听说此乃汉宫之物,也不知是哪位美人、嫔妃所戴,魏王撤离长安时,有百姓进宫里拿的,近来天下大饥,关中也粮食吃紧,这样的好簪,只用一斗米便可换到。”

而承宫作为两百石的郎官,每日食俸都超过了五斗米,他们家再也不用过饥一顿饱一顿的贫苦日子了。

到了中午,弟子们才得知消息陆续赶来,他们一部分拿着符节,去卫将军万脩军中做了刀笔吏,也有几人不甘心,决定两年后再考一次。

承宫自然没忘了弟子们,让他们去车上将满载的好东西搬来分了。

“笔墨,书简,还有纸,好多纸!”弟子们读到过魏王派发的宣传册,但目前产能有限,出了长安,纸张仍是稀罕玩意。

五陵士人喜爱丝帛,太学弟子钟情于“一闻就有丹青之味”的笨重竹简,视纸张为贱物,认为它们不配承载好字好文章。

但乡野寒士却不在乎,对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练字的穷人而言,岂会有太多奢求?

妻子则哭笑不得,原来承宫俸禄的大头,又投在这些东西上了,他们家的日子,往后也不一定能好过。

弟子们在院中团团坐,好奇地问起宫中的一切——承宫等人被第五伦集中培训月余,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县“实习”。

这月余学些什么?莫非是扬子之学?

承宫摇摇头,他事先也没想到,魏王口口声声要发扬先师遗学,但两月期间却无半分涉及,非要给他们学的东西取个名的话,姑且就暂时称之为“五学”吧。

“先是宗正第八矫出面,给吾等讲了魏国立国之本!”

“宗正在太学学的是尚书,他便从一首《五子之歌》讲起。”

妻子摇着头去勺米做饭,丈夫刚回来,就又进入老师的角色了,不到天黑,他们是不舍得散的。

“汝等知道《五子之歌》么?”

众弟子面面相觑,还是家境最好,见识也较广的一人答道:“出于《夏书》,乃是夏后太康失国,夏后氏五位公子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

承宫颔首:“第一首歌,开篇便是这样一句话。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又曰: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这两句是何意?”

弟子们应道:“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邦国之本,本固了国才能安宁。”

“而大禹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人民呢?”

“没错!”承宫拊掌:“魏王也曾亲临,自陈说,‘余不止敬天与祖宗,还敬百姓;余不怕绿林、赤眉、诸汉,只怕一事,那就是亿兆斯民之心’!”

敬畏人民,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的事,却在改朝换代中一次次被遗忘。而第五伦如今重新将其提取出来,作为“五学”的开篇立意。

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还有一段是“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dǐ)灭亡。”

讲的是陶唐氏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时人不是经常将刘氏汉朝视为唐尧的后裔么?这不就对应上了。

弟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一位在体制内的夫子就是好啊,说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试,策论考的就是这些事。即便押题押不中,他们也能知晓朝廷的理念和动向,在策论时写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

而还有一堂让承宫难以忘怀的课,是魏王巡视上林时,召集当地父老后,公开提及的。

“大王说,民为邦本,农稼又为民本,是故古之圣贤,皆重农事。”

“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伏羲氏结罗网教人捕渔,养野兽以为牲畜。”

“神农氏更不必言,耕种粟米,作陶治斤斧,制农具,以垦草莽,然后得五谷储藏。”

“是故能饱天下者,方为人皇!”

经过这两件事,承宫对魏王是越来越敬仰了,他也不遗余力地将这些道理教给弟子们。

而借着突出三皇以农为尊的故事,第五伦一下子把农官拔到了极高的地位,这也和承宫新得的差事有关。

“如今关中饥荒,所有人都指望五月麦熟,我便奉诏回右扶风来,监督夏收之事。”

……

“果然,和当地官员所禀并无出入,右扶风夏日的麦子,几乎要颗粒无收了。”

长安城未央宫,四月底时,第五伦看着承宫回报的奏疏皱眉。

直接原因众人都知道,去年腊月,出产右扶风最多粮食的周原一度沦为战场,几万人马在田里践踏厮杀,将麦苗毁灭殆尽,那些地的农夫,还眼巴巴等着第五伦赈济呢。

不过就算不打那一战,去年右扶风在魏、陇势力争夺下,也没法安心种田,只能在春天时抓紧种粟,以求亡羊补牢。

“陇右的细作可传回线报了?”

司直黄长禀报道:“陇军自从败退后,隗嚣得以接管大权,此人不善作战,治郡确实有些本领,让陇兵回乡务农,保住了春耕。”

“但陇右地贫瘠而少沟渠,只能指望雨水,大旱持续月余,听说刘子骏垂垂老矣,还赶去陇西成纪求雨……”

一提到刘歆,第五伦就觉得这老头儿是又可笑,又可悲。

“类似的事,刘子骏又不是没做过。”

第五伦当年曾听扬雄提及,王莽摄政期间,有一年接连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就在王莽一筹莫展之际,刘歆请求行方术,作“土龙”求雨。

于是老刘歆煞有其事,在求雨现场堆了求雨的道具“土龙”,长十丈,还邀来一帮钟鼓乐官,吹吹打打,自己则画了八卦,披头散发施法。

“此事被桓谭得知,不以为然,便前去质问。”

“刘歆回答说:龙能兴云作雨。现在真龙未现,我造土龙,以像其类,祈求风雨。”

“桓谭则说,真正的玳瑁、磁石通过摩擦可以引针拾芥。如果是假的玳瑁、磁石,还能不能引针拾芥呢?同样的道理,即使真龙能兴云作雨,假龙怎么会兴风作雨?”

“桓谭这比喻通俗易懂,刘歆无以应对,只好草草收场。”

抽红包!

“如今刘歆不长记性,再度求雨,莫非又让隗氏给他造了一条土龙?”

还是他身边博学多闻的郎官杜笃禀道:“大王,黄司直说了,刘歆是在陇西成纪求雨。而成纪据说是伏羲氏之乡,伏羲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刘歆大概是以为,成纪有真龙,在那求雨或许更灵验罢!”

原来是这样!第五伦恍然大悟,他又吃了没文化的亏。

随着朝中知识分子增多,第五伦组建了一个御用文人团队,专门帮他寻经据典,正式的官方诏令少不了这些花样文章。

至于想传到基层去的诏书,第五伦还是会自己写,那样比较通俗易懂。

这尴尬被来送膳食的太官令打破,第五伦哈哈一笑:“反正刘子骏也求不来真雨,陇右局面不比关中好,隗崔已病逝,隗嚣也怕是无暇他顾了,对了,二卿可要同食?”

黄长和杜笃只能硬着头皮应诺,与王同食,这本是恩宠荣耀,但一贯锦衣玉食杜笃脸都绿了。

端上来的依然是绿绿的蒸苜蓿,第五伦是个说话算话的人,还真坚持吃了一个月苜蓿。但这玩意不太顶饿,第五伦晚上也会吃些王后送来的点心——总不能硬撑到晕厥猝死案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996而暴毙的君王吧。

方才借着刘歆之事,谈到另一个人,第五伦一时间有些想那位老朋友了,桓谭虽然说话总阴阳怪气,但他那朴素的唯物思想,第五伦还是颇为欣赏的。

第五伦停了筷著,忧从中来:“余还有苜蓿吃,也不知桓谭在吃什么?他去岁因母丧回了沛地,至今音讯全无,司直府近来可有淮北的消息?”

黄长咽下一团苜蓿饭:“沛地、淮北已被赤眉占据半载之久,听说,当地豪右名士皆被赤眉屠戮殆尽,粮食也已吃尽……桓大夫最好是逃到了他处,否则……”

那边没送去细作,只能从绿汉地盘上间接打听,自然不会听到关于赤眉的任何好话。

第五伦只感到惋惜,若是桓谭在长安,自己少不得要让他在太学占据一席之地,好好搞音乐,钻研唯物之思。桓谭的思想比扬雄更加激进,可以稍加引导,使之成为“五学”的重要构成,真是可惜。

第五伦只下令道:“豫州、南阳局势还是要多多关切,当地灾荒最为严重,赤眉要么归降绿林,要么必有一战!”

言罢,看着黄长、杜笃吃下苜蓿后脸上泛酸的模样,只笑道:

“再坚持几日,等进了五月份,渭北万顷麦子成熟,余与诸卿,还有关中百姓,就不用再以苜蓿为主食了!”

为了五月的宿麦收获季,第五伦可做了不少准备,诸如让杜诗提前在渭北各县都造了一座水磨坊。麦饭比苜蓿好不到哪去,他第五伦,也可以承三皇未尽之事业,改变一下北方人的膳食结构啊……

正想着时,绣衣都尉张鱼却匆匆进入温室殿,行礼后径直来到第五伦身边,附耳道:

“大王,渭北池阳县白渠上的水磨坊,被当地刁民,给砸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