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367章 小镇做题家

新书 第367章 小镇做题家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从武功到长安,短短一百多里路,说远不远,驿骑一日可达,右扶风任何军情都能迅速传到魏王耳中。

说近也不近,承宫带着弟子们,就足足走了好几天。

他们夜晚在亭舍置所休息,乱世里被废弃的亭一级建制,在开春后陆续恢复,加上魏王花了大力气派邓晔等人剿匪,只要人多点结伴而行,一般不会有事。

只是住宿条件不敢恭维,他们只能睡在亭舍院子里,因为里面优先供过往的官吏军人居住。

至少,还有挡风的墙和遮雨的屋檐,比承宫少时睡在猪棚里好多了。

他与弟子们时刻不忘复诵经句。

“陋,如之何?”躺在草席上,承宫触景生情问了这么一句。

弟子们立刻应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承宫露出了笑:“前一句呢?”

“子欲居九夷。”

“出自哪篇?”

“《子罕》第九。”

前半夜就在他们复诵中过去,而到了次日一早,很多人起来就在抽空继续看书。抄过论语全篇的人都寥寥无几,只能几个人合看一卷,还是零零散散的,但没事,承宫就是他们的课本!这年头授业多靠口述,想成为夫子的前提是惊人的记忆力。

再上路时,仍旧是一路论经吟诵,偶尔在渭水边停下做饭洗沐。

承宫最小的弟子年才十六,长这么大,从来没离开过武功县,此刻只动容地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罢?”

承宫一数,人数还真差不多。

这愉快的气氛在望见长安城墙时,就变成了震撼,弟子们鲜少有来过京师的,都被这里的巨大繁华震惊,但承宫则是暗暗感慨:“凋敝了不少,远不如太平时节了。”

但至少在魏王控制下恢复了秩序,比他那被赤眉闹过后,至今仍水深火热的老家琅琊好了无数倍。

距离三月初一还有两日,弟子们憧憬着想要进城去,却在城门处遭受了奇耻大辱。

因为一口右扶风口音太浓厚,大弟子讷讷询问守门魏兵入城可需凭证时,对方没听懂,看他们风尘仆仆,不少人鞋履都破洞了,只当是难民,招呼道:“要入籍的难民在城门口登记,再由人带汝等去歇脚处,人多了一并带去上林县落户屯田。”

竟然被当成流民,耻辱啊,弟子们气的要去理论,承宫哭笑不得,亲自出面问清楚后,才知参加射策考试的人不必入城,径直去城南太学即可。

“太学……”

承宫了然,带弟子们沿着城墙往南走。

距离南郊越近,承宫就越是缄默。数年前,离开琅琊辗转入关后,承宫带着夫子徐公的亲笔信去拜谒一位太学高弟,想在太学旁听,却遭到了羞辱。

“太学生每郡每年定额十人,乃郡中举荐,要么就得有师法传承,亦或是家财,你有么?”

他有么?

承宫一穷二白,除了一颗好学之心,什么都没有,他低下头,表示自己不想挤占名额,只愿能站着听几堂课,聆听圣人之学,更被好一通嘲笑。

他这才知道,太学中早就派系盘根错节,博士们敝帚自珍,除入门弟子外,他人一律不得授业。

当年灰溜溜离开,时隔数载,太学却对他,对他的弟子们敞开了大门?

户籍混乱,汉时符传几乎荒废,如今魏王治下各郡人士不管去何处,都要在当地官府开具名为“介绍信”的身份证明,盖了印章才算数。

交上此物后,才得以入内,承宫身后的诸弟子,又发出了一声声没见识的惊叹。

多亏了王莽,太学建筑不管远近,都有长廊相连,上有屋檐,让学生们雨不涂足,暑不暴首,若能在此就学,不知比武功那株大槐树好多少倍。

“若吾等能在此听夫子授课,该多好啊!”弟子们眼睛里满是憧憬。

老王莽当初扩建太学,给太学生修了“万区”的宿舍,也就是能住进来万人,战乱时一度作为军营,如今军队撤走,又迎来了各路考生。

只是昔日郁郁葱葱的树木在上个寒冷的冬天被长安人砍光烧火,门板都拆了不少,也罢,够摆下书案就行。

他们住入太学生舍后,发现这儿蒙了厚厚的灰尘,也不知多久未曾清扫,还得他们动手。

“夫子,我找到了此舍先前所住者的名册。”

一个弟子清理床榻底下时,发现了好东西,弄出来吹干净,念出了上面的人名:“舍生前队蔡阳县白水乡……刘交?”

……

接下来两天,入住太学的考生越来越多,或骑着高头大马,翩然而至,或统一着素裳结伴而行,身后还有伴读书童挑着一整套用具。

汉儒太重师法、家法了,魏王这次射策考试引来的鲜少是独狼,不论官学的博士弟子,还是私学的各路士人,基本是统一行动,要么不来,一来一群,像承宫这样夫子亲自带队参考的亦不在少数。

各家入住后区舍后,少不得拜访左邻右舍,论一论各自的渊源。

“吾等乃是《小夏侯尚书》传人,当世显学,有弟子千余人,在关中者亦有数百。”

“小夏侯亦出于我《大夏侯尚书》,我家可是参与过石渠阁之会的。”

“大夏侯还是出于我《欧阳尚书》,吾等才是尚书正统,汉武时便为显学。”

“哈哈哈,诸位不要争了,吾等乃是河内伏公弟子,此番多达百人入京,伏公乃是汉初伏胜尚书正统传人。”

各路尚书传人在那追溯了半天渊源,只有在面对《古文尚书》的弟子出来露面时,才一起将矛头对准了他们:“伪经,异端!”

与尚书类似,诗、礼、春秋也是各学派争奇斗艳,莽末大乱后,他们很久没像今日一般齐聚一堂了。

“这就是士林,攀资历,尊故旧,动辄辩经,论数百万言之家法、师法。”承宫没有加入进去,他的夫子徐公不是春秋三大学派之一,只传经不授传,连和各派学阀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他已是夫子的得意门生,却连入太学一观的资历亦不能得……

承宫将舍门关上,发现弟子们被扰得有些紧张。

有的人是来见了长安外围繁华,又见其余弟子家世显赫,自惭形秽。

其余人则是听到外头诸生在那论师法,就像在讲殷周古言一般,自己竟半点都听不懂,顿时慌了神。

“让彼辈辩去罢。”承宫笑道:“魏王诏书里说了,此番于经术,只考小学,不考五经!”

承宫心中对魏王感激不已,若非这次独特的射策考试……

“我承宫这乡野小儒,还有我出身低微的弟子们,此生根本不可能来到赫赫太学中,与五经正统传人们,分庭抗礼,争个高低啊!”

……

太学一共有五片建筑,中曰辟雍,环之以水;水南为成均,水北为上庠,水东为东序,水西为瞽宗。

除却辟雍之外,其余四处都被魏王征用,作为考试场地,提前一天派官吏上门,将考试场地告知诸生。魏王原本还想按照姓氏笔画彻底打散,但考虑到这是第一次选士,不管考生还是举办者都手忙脚乱,规则尚不完善,为方便管理,还是按籍贯分配考场了。

“人数远不如设想中多啊。”

作为钦定的主考官之一,奉常王隆这几天将名册反复看了几遍,一共才来了两千余人,比预想中的三四千差了很远,不由皱眉:“在京的博士弟子大多参考,五陵私学弟子抵触当真如此之大?”

王隆现在也有点摸清自己师弟的脾性了,爱憎分明,比如对待有恩情的老师扬雄,那是百般维护,不将扬子云捧上圣坛誓不罢休。

但对忤逆他的人,魏王明面上不会说什么,但就像五过长安而不入狠狠教训京师人民一般,这些私学弟子跟着老师一时冲动,搞不好,就会遭到一生禁锢,再做不了官……

“也不尽然是如此。”

少师杜林小心翼翼地说道:“还有不少是耽搁在路途上,所至多是五陵、长安人士,最远是提前得知消息,安排车马入京的河内伏湛。除此之外,河东、右扶风不少士人还未到,但大王不许考试时限挪后。”

二人说话间,一行重兵保卫的车马也进入了太学,全是宫中的荷甲亲卫,还有绣衣卫张鱼相随,所载的那一筐筐,便是试题!

这还只是今天合在一块考的经术、数术、常识三科,他们好歹参与出题,知道些究竟,至于明天的“策论”,由魏王亲自定夺,没有人知道第五伦究竟会出个怎样的题目来折磨考生……

王隆、杜林对视一眼,向迎面而来的太师张湛行礼,他作为主管文教的官员,刚入宫面见过第五伦。

“太师,不知大王有何口谕?”

张湛还是永远板着脸,说道:“大王只言,此番考试,关键只有一点。”

“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大家好 我们公众 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 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 年末最后一次福利 请大家抓住机会 公众号

“两个字,大王说了三遍。”

孝义是第五伦的人设基石,他受限于此,可不好公开招募“受金盗嫂”之辈,纵是其他方面能不重私德,但选士考试不同,信用与公正尤为重要。

“故而,须得反复告诫,诸生凡有作弊者,当场逐出,永不得录!”

“而监考官吏及定分者,但凡有徇私舞弊,皆重典惩处!”

张湛负责文教还真是对路了,他虽然在治郡时是个老好人,但管起教育来,却端庄严肃崇尚礼节,一举一动都有定规。

不过,张湛的思路本是先效仿第五伦在老家的“义学”,兴小学,哪怕如第五伦要求的,在蒙学教育就将数术、常识等加进去,他也认了,毕竟张湛也不是个醇儒。

然后循序渐进,再建设好郡学,最后谋求恢复太学乃至于射策考试。

但第五伦却反其道而行,决定以最终的考试来反过来影响国中文教侧重点,还预言道:“只要世人知晓策论、数术、常识皆为选士标准,平素自然便会加以瞩目。”

张湛说不过他,只暗暗感慨:“只望这是国家再兴文教的开端罢!”

说话间,官吏禀报,说漏刻隅中已到!

“击鼓。”

“开考!”

……

隆隆鼓点在太学中响起,传遍了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四馆。

承宫与弟子们所在的是上庠馆,考场乃是过去太学生上课的学堂,毕竟专门的考舍也来不及造。

虽然战乱里太学曾被乱兵冲入,案牍都砸了当柴烧,但第五伦这次花了重金,好歹让每个考生都有一张案几和蒲席——不少还是宫里拿出来的,这又是值得士人们唱赞歌的点了。

每个考场容二三十人,有两名未央宫里抽调出来的官吏,一前一后分别站立,站在前面的黑袍獬豸冠者笑吟吟的,后头的却是佩着剑,目光森森然。

“听说站在后头的,是魏王军中布置在每个队的督战吏,专门杀调头逃跑的士卒。”

“那彼辈来作甚?”

“似是抓徇私舞弊者。”

此言让考生们都抖了三抖,同时又有人愤然起身:“魏王视吾等为贼乎?”

那儒生觉得受了羞辱,竟拍案而出,还没开考就弃考,在门外还遇上了几个同伴,汉时儒生有个性者还真不少。

但想要进入体制,就必须向体制的规则低头,不是么?大多数人还是服从顺应了这种规矩,公平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好事。

鼓点敲响,预示着隅中已到,也就是后世的早上9时左右,考试时间一共三个时辰,从隅中、日中一直到日昳,相当于六个小时,等大伙肚子饥饿,晡时到时结束。

笔墨、刀削自带,但考试用的三份空白简牍已摆在面前,上万卷空白竹简上哪去找?只能将三公九卿官署里的多余简牍都抽调出来救急。

经过此事,第五伦痛定思痛,已经决定,在来年射策考试开始前,将成熟的纸张发展出来,而不止于杯水车薪的宫廷私人用纸……

题目在开考时发到各数十个考场的文吏手中,再由他们抄到挂在墙上的布告上,让考生们瞧见。

经术题和太学射策并无区别,过去是分学派举行,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考生随意择取其中一策,解答策中所书的问题,学官据以评定成绩。

如今则是题目公之于众,让众人埋头在简牍上写下答案。

经术四题,一题十分,两题涉及论语,一题乃是孝经,需要根据题眼补全上下文,而后还要解一解。

这是承宫每天都在教授弟子们的事,答起来颇为轻松。

然而等他看向第四题时,不由一愣!

“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于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

啥?这是啥?

看体例很像论语,但承宫敢肯定,孔子和他弟子们,绝对没有说过这句话!

这莫非是某个论语学派关于“学而时习之”的家法、师法?承宫卡住了,

“不是说不考五经及家法、师法,只考小学么?”

窃窃嘀咕在考场内响起,承宫抬起头,才发现诸生也陷入了迷茫,众人也搞不懂这是出自哪本经典。

“不许交头接耳。”监考的官吏如此呵斥,负手而立,在有人勇敢地站起来询问时也没给出解释。

“原来不止是我不知。”

这个发现,这让本已陷入绝望的承宫惊愕后松了口气,既然众人都不知道,那就无妨。

连出自何处都搞不清楚,也无人读过,自然只能胡编乱造,凑些自己的想法上去。

有人则干脆空着不写,但亦有人因为实在是想不起这句话出自何处,竟崩溃得大哭起来,遂被后头的武官“请”出了考场。

一点小事都承受不了,还当什么官!魏王可不需要遇事捶胸顿足只知道嚎的人。

承宫吞咽口水,他的弟子们也不好受,有人迷茫地左顾右盼,有人握笔的手在抖,亦有人死死抓着自己的头皮。

鼓点每半个时辰敲一次,当敲到第四次时,主考官开始公布数术考试的题目。

只有四道,一道五分。

第一道是“方田”,也就是算田亩面积,每个治民官每年都要做的事。

“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

不仅要求有答案,还要有解答过程,这是简单的乘法,很容易就能算出答案。

接下来三道分别是“粟米”,算收成;“商功”,算修城墙作业面积,最后一道居然是九章中极难解的“方程”。

题目是越往后越难,承宫只能勉强算出”商功“,方程直接未能得解。

再看考场中,抓耳挠腮者不乏其人,承宫忧虑地暗暗叹息,他的弟子们,大概只能做出两道来。

当鼓点再敲两遍,考试时间只剩下半个时辰时,常识题才被公布,一题,十分。

第五伦倒是没出“母猪的产后护理”这种偏门问题,只让诸生将宿麦从种到收再到如何处理食用的全过程写下来……

马不停蹄地跪坐了三个时辰,承宫的手已经很酸痛,考场中一些士人被前两科的难题折磨得几近崩溃,到最后一题已经笔都提不动了。

从来没见过这么可怕的考试,过去的射策与之相比算什么?他们此生难忘。

承宫从小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好,倒是提前一刻完成,他还有时间将简牍上的墨迹吹干。再检查一遍,若有错漏,还可以刀削将字削掉重写,这也是简牍作为考试用具的好处之一。

当最后的鼓点敲响时,监考官开始下来收卷,有人因未能写完,竟失态地当场崩溃,哀求再多给他片刻……

“大王有诏,多片刻都不行!”

文官皱着眉索要简牍,有个考生竟情急之下抄起了案几上的刀削,也不知要捅别人还是捅自己!

众人惊呼连连,就在这时,一直跪坐在考场后的武吏几步上来,将刀鞘敲在那人的手腕上,让他的凶器脱手而出,而后把手一扳,将其押了出去。

这只是一个小小插曲,承宫也不知等待那人是怎样的结果,他只关心自己的弟子们。

将十多名弟子拢到一块后,众人抱着笔墨回舍中,走着走着,年纪最小,先前还憧憬地说“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小弟子甚至擦起了眼泪,哽咽着说他好几道题没答出来,给夫子丢人了。

承宫转过身,看着哭泣的爱徒,还有其余低着头,没了士气的弟子们,真像一群兴致勃勃出了家门,却被雨水淋了一头的小鸡仔。

他知道他们在难过什么,这几日的长安、太学之行,让这群注定一辈子呆在武功小乡邑里的弟子,触碰到了改变人生的机遇。

这种机遇本是绝不可能,但魏王却将太学和仕途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

接下来,就是你能否抓住这个机会。

承宫也一样啊,纠结于某道难题时,他也会想起自家漏雨的庐舍,满是补丁的布被,妻子看着见底米缸发愁的面容,还有战乱时盗匪路过的朝不保夕。

乱世里,在如今最稳定的魏国谋个官职,让自己和家人得到保护,无疑是最铁的饭碗。

但他们,真的有机会迈过门槛,登堂入室么?

“当然能。”

承宫不知道自己和弟子们能否跨过那道坎,他现在只能笑着继续勉励他们:“明日,不是还有策论一科么?努力!”

他的手轻柔地放在小弟子的发髻上,就像老母鸡用翅膀呵护自己的孩子。

“等一切了结,不管成不成功,我都要带汝等,进长安,去未央宫阙前看看!”

……

昨日,承宫笨拙地用故作自信给弟子们打气,好歹劝住了几个心态崩溃,已经打算放弃直接回老家去的弟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跟着他们穷困潦倒的夫子,穿着唯一一身没补丁的衣裳,再度鼓足勇气,来到上庠馆。

他们发现,今日来参考的人已少了好几个,或是作弊、崩溃被撵走,亦或是因无法接受昨日经术、数术各一道的大难题而退缩了。

有人还在为昨天那道经术题究竟是来自哪个典籍而议论,承宫没有理会周围的声音,闭着眼时,面前尽是妻子默默给自己准备行囊的身影,让他鼻子酸酸的。

直到鼓点再度敲响,他才睁开了眼睛,满是斗志!

黑衣黑冠的考官进来了,可以看出,他脸上带着惊讶,但也有兴奋。

今日的策论题,乃是魏王亲自所拟!是命题作文!

几个字被写在布告上,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汉家气数已尽》!?”

……

PS:明天有加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