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判官 > 日期

判官 日期

作者:木苏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1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纸的背面还有墨迹,隐约可见。

闻时把纸翻过来,看到了一大团墨。应该是小少爷沈曼昇写了一段作为辩解,回应李先生的朱批。但不知为什么,又涂掉了。

这块墨深浅不一,对着光可以勉强辨认原本的开头——

“我不……”夏樵把纸颠来倒去,尝试几次后说:“我尽力了,后面真的看不清,只能看出这俩字。”

可是,我不什么呢?

我不是?我不改?还是我不该?

把那些字涂掉之后,沈曼昇在旁边重新写了一句,作为给李先生的最终答话。

他写着:知道了,先生。

夏樵盯着那张纸,表情十分负责,介于若有所思和困惑之间:“我现在很懵,感觉好像抓住了什么,但是又有点迷糊。”

他皱着脸,咕哝说:“我得捋一下……所以这个沈家小少爷,故意学峻哥写字?”

小孩间的玩笑常让人琢磨不透,就连无意还是恶意都分辨不清。夏樵想起小时候,对街有个小男孩说话结巴,于是其他小孩成群结队地跟着他学,学出了七八个结巴,被家长一顿臭揍,好久才慢慢改回来。

那些小孩学结巴的初衷就很难定义,有些是觉得好玩,有些则真的在取笑。

“要是为了取笑,那真的有点恶劣。但他又挺老实地说他知道了。”夏樵总觉得这位沈小少爷的形象充满矛盾,令人迷惑,“也不知道后来改了没——”

“很明显,没有改,或者已经改不了了。”谢问说。

他说得笃定,夏樵没反应过来,十分疑惑:“你怎么知道?”

谢问指了指那个书箱说:“字都在那,你是不是看反了?”

夏樵愣了一下,忽然脸红。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个最低级的错误——

箱子里的字是一张一张往上摞的,最底下的才是最早的。也就是说,在李先生批注“不要学阿峻写字”后,沈曼昇的字依然没有大变化,就在“学阿峻”的基础上,一天一天,写满了一整箱。

而李先生也再没多说过什么,批注只有顿点,也许是拿这少爷没辙,也许索性懒得管了。

怪不得谢问会那么说。

这样长时间写下来,沈曼昇就算想改,可能也无从改起了。不管出于什么缘由,他学来的字,已经慢慢变成了他自己的字。

夏樵缓缓说:“所以,沈曼昇跟峻哥的字很可能是一样的?”

闻时:“区别不会大。”

夏樵瞪大了眼睛:“要这么说的话……”

日记本上的字忽然就有了两种意思:那既是沈曼昇的字,也是峻哥的字。

如果日记真的是沈曼昇自己写的,也就罢了。如果有阿峻写的部分呢?甚至……根本就是阿峻写的呢?

在这之前,闻时始终没有给小少爷沈曼昇下过恶性的定论。就因为卧室的那张床,也因为那本日记。

他总觉得,一个不想让别人睡简易仆人床,把自己的床分一半出去的小孩,怎么也不至于单纯因为姐姐喜欢笑,有点吵闹,就把她折进沙发里。

而那本日记又总在说峻哥——沈曼怡常不合时宜地拉着峻哥玩游戏,所以烦人。李先生常在书写上挑峻哥的刺,所以刻薄。

闻时觉得日记割裂又诡异,就在于此——因为日记里每个人、每件事的因果都与小少爷自己无关。

而且内容常有矛盾,一会儿说“沈曼怡只拉着女孩儿玩真假新娘就算了,还常拉峻哥”,一会儿又说“沈曼怡还是喜欢让我猜真假新娘”。

在这之前,闻时以为是写日记的人状态不对,透着一股憋闷的疯劲,所以内容有些颠三倒四。

可是现在,当这些点全都汇集到一起,那条线忽然就明朗起来。

如果日记里的字是阿峻的;如果日记里的事是阿峻借小少爷的口,在诉自己的苦;如果字里行间的“峻哥”和“我”,有时是指同一个人,那么一切似乎就说得通了。

只是依然有一个问题……

阿峻和沈曼昇差不多大,都比沈曼怡还要小一些。沈曼昇做不了的事,他为什么能做到?

……

闻时沉吟片刻。

某一瞬间,他感觉自己想到了什么,但还没来得及抓住,就被李先生划拉皮肉的声音打断了思路。

李先生蘸了满笔陈血,又要去跟重复的“沈”字较劲,却被闻时挡住了笔尖。

“等下。”闻时看向他空洞的眼窝,问,“你是不是说了什么话,或者做了什么反常的事?”

否则“小少爷”为什么会在日记里写“李先生发现了”,还急着弄死了他。

李先生动作忽然一顿,笔尖的血滴落在纸上,化成一片带锈的红。他攥着自己的手腕,良久在纸上用力地写了三个字:

来找我。

“你不是就在这里么?”夏樵茫然地说。

说完他忽然意识到,在这里的只是深夜归来的“李先生”,真正的李先生如同沙发里的沈曼怡,还困在某个角落里,不见天日。

“那你在哪呢?”夏樵连忙问。

“问不出来的。”谢问把书箱合了回去,站直身体。他拿了桌上那张练字纸,折叠成了一条,指着门口对闻时说:“走吧,去找他。”

对于李先生这种存在,他们太了解了。你可以问他很多事,他配合的情况下总会试着告诉你。唯独死去的地方是个禁忌。

就像之前的沈曼怡一样,不想看,不能提。

果不其然,夏樵看到李先生攥着笔不说话,下一秒,钢笔尖便“啪”地断了,血忽然流淌不息,眨眼便流满了整张书桌。

夏樵转头一看,他哥和谢老板一前一后早已出了门。屋里只有他跟两只“鬼”大眼瞪小眼,他连尖叫都顾不上,撒腿就跑。

结果沈曼怡和李先生踏马的跑得比他还快。

闻时站在走廊中间拽了一下傀线,拽完才想起来多扯了一根——

沈曼怡和李先生本这两只傀本就轻飘,瞬间出现在他面前。至于第三只……

第三只从后面撞过来,轻扶了一下他的肩才站定步子,哭笑不得地问了一句:“你拽这么干脆,是不是忘了线上还拴着一个人呢?”

是……

但闻时会承认吗?

不可能。

他矢口否认,沉声说:“有事。”

谢问点了点头,松开手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什么事离远三五步就说不了,我听听看。”

“……”

闻时编不出,索性放弃。他转头冲李先生说:“到处乱找浪费时间,所以……”

他挑了一下系着李先生的那根傀线,垂眸说:“得罪了。”

说完,闻时一手勾着傀线,一手抓着李先生的肩膀,推着他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一步。

李先生满脸茫然,闻时让他怎么转就怎么转,唯独朝东向的时候迟疑了一下。仿佛对那个方向有些抗拒。

他想后退,退路却被闻时挡了。

对方反其道而行,把他朝他最怕的方向推了一步,低声说:“继续走,别停。”

夏樵追过来的时候,就见他哥一路走,一路根据李先生的反应调整方向。跟他开着导航app,边转箭头边往前探路一模一样。

“这也可以???”

夏樵服得不行,乖乖跟在闻时和谢问身后,一路走一路四处看,从天花板到地毯缝,甚至玻璃墙都没放过。

“用不着哪里都看。”谢问淡声提醒。

夏樵悄声问:“那应该看哪?”

“有横梁的、能系绳子的、有水的地方。”闻时头也不回地应了一句。他目标明确,视线从来没有落下来,所以扫看得很快。

“浴室、屋檐、靠近窗户的房梁,或者——”他说到一半,忽然刹住步子消了声。

“怎么了?”夏樵问。

但他下一秒就意识到了他哥停住的原因,因为李先生在靠近后院门的时候,忽然瑟缩了一下,疯了一般想要后退。

还是闻时眼疾手快绕了一道线,才及时稳住他。

后院?

闻时蹙起了眉。

他果断打开门,开了后院的廊灯。

刚踏进去,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枯焦味。整个院子都是花,正如沈曼怡所说,有一大片鹅黄色簇拥着秋千架,那些花像竖直的兔耳,也像拉长的蝴蝶结。

闻时忽然毫无来由地想起,松云山脚曾经也有一大片这种花,白色的,干净得像山顶的雪,又比雪要活泼灵动一些。

他记得这花叫做仙客来。

“兔耳朵!”沈曼怡叫了一声,想扑过去。她太久没见过这片后花园了,但她刚迈进去一只脚,又猛地缩回来,就像被烫了似的。

然后她就蹲在门边,不出声了。

这片花园颜色鲜艳丰盛,却莫名透着一股死气。

院里明明有风拂过,秋千轻轻晃动着,但那些鹅黄色的花和长藤蔓草却一动不动,连轻颤都没有。

闻时扫视了一圈,整个院子除了秋千和葡萄架,没有一处比人高的地方。即便是秋千,想要把李先生吊上去,也找不到什么着力点。

但李先生已经怕得不行了。

他手足无措,不知该先捂脖子还是先挡眼睛,在后院一角抱头鼠窜。

闻时朝前走一步,他就更慌一些。

焦躁不安中,那种吱呀吱呀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在死寂的夜幕中回荡,就像麻绳绕在并不结实的木杆上,坠着重物,左右摆着。

李先生蜷缩在墙边,又仰脸看起了头顶,仿佛在看一根不存在的吊绳。

谢问就站在旁边,垂眸看了李先生一会儿,也抬起了头。闻时以为他知道了什么,朝他瞥扫了一眼,却发现他在看月亮。

天边有一轮圆月,边缘线并不清晰,月光蒙了一层雾,跟后院一动不动的花一样死气沉沉,像画技拙劣的匠人添补上去的,又像一个豁然的洞。

闻时盯着那个“洞”看了几秒,忽然变了脸色。

他想到了一个地方。

有木杆,可以系麻绳,不用很高的个子也不用太多着力点,很容易就可以把人吊死——

“是水井。”

他说着,大步穿过后院。在秋千架不远处找到了一口井。

这井荒了很久,原本架在井上的横杆断了,侧倒在地,井口还镇着一块石板。它被横倒丛生的杂草掩盖着,不注意根本看不出来。

闻时半跪下来,伸手掀开石板,一股浓郁的腐味扑面而来。

夏樵落后谢问半步,匆匆赶过来,当场被这味道熏了一跟头,一屁股坐在了井边。他屏住呼吸探头一看,血色全无——

这口井并没有干枯,还积留着一洼水,那个瘦小的教书先生就在那洼水里。

他坐在井底,脖子上是烂掉的麻绳,被泡得浮肿发白的脸已经没了原样,朝上仰着。头发飘在水里,像浮生的水草,跟井壁的青苔连成一片。

他这样看着头顶,必然是不得安息。也不知究竟坐了多久,终于等到来人。

闻时扶着井沿,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他眉心微蹙,垂着的眸光深刻沉敛,直直落在井底。

良久之后,有人用手指轻轻碰了碰他的后脑。闻时转头,看到了身后站着的人。谢问低下头来,说:“有我挡着呢,他看不见。把人接上来吧。”

他用的是“接”,一个很简单的字,就区别于太多太多人。

闻时看着谢问,眸光动了一下。那一瞬间,他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嗓子里“嗯”了一声便收敛了视线,重新望向井底。

他放出了傀线,扣住了井底那个棉絮似的人。

“挡严实点。”他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句。

“好。”谢问应了一声。

那具身体被轻放在地,丛生的杂草和大片的花叶遮着他,站得远一些便什么都看不见。但有傀线连着,闻时还是能感觉到那个蜷缩在后院门边的李先生在颤抖。

但凡是个脾气急一些的,怨气能掀翻整个后院。但那些黑色的烟气只是从李先生身体里源源不断地溢出来,就像他眼窝里的水一样,汹涌却无声。

“哥,井里好像还有东西。”夏樵忽然小声说了一句。

闻时一看,果然看到井底的淤泥里有东西在月色泛着红绿色,像锈迹。

那是一个小铜箱,皮很薄,密封却不错。也许是因为锈死了,也许是因为淤泥包裹。闻时把它捞上来强行打开,发现里面的东西没太大损坏。

那是一摞信。

闻时翻捡着看了一下,信封上规规矩矩写着收信人和寄信人的信息,贴着邮票,还盖了戳。大部分是李先生收到的,那些信来自于同一个人,叫做徐雅蓉。

最上面的那封却相反,寄信人是李先生,收信人是徐雅蓉,也贴着邮票,只是不知为什么被退了回来。

很显然,这是李先生的家书信匣。只是不知为什么会跟他一并沉在井底。

也许是李先生发现了沈曼怡失踪的真相,做了什么或是预备做点什么,然后打算带着信匣离开沈家?

闻时直觉信里有些东西,否则李先生不会违逆本能,对他写道:来找我。

他挑了李先生没能寄出去的那封信,先拆了。

教书先生斯文正统的字占满了纸页,跟扭曲的“沈”字不同,一看就是从小练出来的,有股书卷气。

***

吾妻雅蓉,见字如晤。

你上回来信说受凉伤风,大半月也不见好,急得我舌边生了两处疮。不知这次收到信时,你身体好些没有,若是好转不甚明显,务必去南风里找曾大夫,让他再看看,抓个方子给你。别叫一些没谱的郎中给误了。

我这月仍回不去,沈家先生夫人迟迟不归,发去的电报也没有回音,实在走不开。19号是蔡姐忌日,眼看着也不远了,总不能丢下那一屋姑娘小子不管。你晓得的,我也同你说过,蔡姐走的那天,曼怡吓出了病,这几年状态并不见好,等到19号前后,怕是又要小闹一番。

你上次说,叫我随信寄张相片给你。我前天剪了头发,特地去了趟照相馆,认真照了一张附在信里了,不知比起去年,见不见老。

其他人的相片就不放了,上一回在沈家合照还是蔡姐在的时候,本想洗一张寄给你认认,但那张合照人并不齐,沈家先生夫人未归,煮饭的窦婆婆仍旧觉得照相会让人丢魂折寿,不肯入照。

说起窦婆婆,她当初见我们执迷不悟要照相,还好心给我们一人供了一盏福寿长明灯,时常去念些经文、添点油火,说要保魂保寿。结果没多久蔡姐就悬了梁。她那盏长明灯还在供着,

窦婆婆一直没撤,前天路过那个小屋,颇有些唏嘘。

刚刚封相片的时候,蔡姐那儿子阿峻来交他的功课,我这笔搁了一会儿,墨有些干,你将就着看吧。

说到阿峻……据说蔡姐是过过小姐日子的人,后来家道中落,死的死,走的走,吃饭活命都成问题,才来了沈家,也难怪她总郁郁寡欢。

这个阿峻本该是个少爷命,却到这些年才跟着我学一些字,文章勉强可以通读。有时想来,同样叫人唏嘘不已。

只是他这性子我不大喜欢,过于窄了。

……

这之后,李先生又写了些日常见闻,都是琐事,也和沈家关系不大。闻时一目十行扫到最后,目光钉在了落款处。

那里有李先生写这封信的日期——1918年5月5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