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仙侠玄幻 > 妖女哪里逃 > 第八零九章 大儒李轩(求订阅求月票)

妖女哪里逃 第八零九章 大儒李轩(求订阅求月票)

作者:开荒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14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李轩看着眼前众儒生嗡然骚动,群情愤慨,却依然是面色平静,淡定如常。

《尚书》是五经之首,是儒家的核心经典。。。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传说是源自于上古时的《三坟五典》。

不过《尚书》有古今文之分。

今文尚书是大秦博士伏胜在汉初的时候口授,共二十八篇。

古文尚书,据说是景帝之子鲁王刘余,从孔子故居的墙壁里面挖出来的,比今文尚书要多出二十五篇。

之后恰逢五胡乱华,文籍丧失,今、古文都散亡,连朝廷篆刻的石经也遭破坏。于是东夏(东晋)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计有经文五十八篇,被列为《五经正义》。

可在后世,《古文尚书》已经被证伪。

尤其是后世《清华简》出世之后,《古文尚书》系伪造一事已经板上钉钉。

而郑玄,马融都是汉末时代的经学家,古文尚书学派的大儒。

李轩对于这两个人倒是没有意见,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打击儒门的‘崇古派’,为日后推广自己的学问铺路。

儒人推崇‘三代之治’,想要‘法古’,是由至圣先师而始,到王莽的时候发展到一个高峰。

王莽打着‘法古’的名义推行变法,而他的好友刘歆则配合鼓吹三代之治。

而刘歆正是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编撰了西汉之后儒家的绝大多数经文典籍。

王莽的新朝虽然灭亡,可刘歆由于晚年悔悟,谋诛王莽,事泄自杀,他留下的经典与学问却被传承了下来,遗留至今。

儒门发展至今,崇古的风气愈演愈烈。

可这种风气,无疑是不利于李轩推广新学的。

李轩是立志要做一个新圣人,以垂范后世儒人,保卫自己的变法果实与政治遗产的。

可如果大家都去崇古去了,去羡慕三代之治去了,那么置他这个新圣人于何地?

后世人还要不要听他的学问,学他的《几何》,《数学》与《物理》?会不会打着法古的名义将之废黜?

所以‘古文经学’这一学派与经典,李轩势必得将之扫入垃圾堆。

只有打倒了旧的偶像,新的偶像才能立起来。

哪怕因此动摇理学根基,李轩也在所不惜。

这其实是与虞子的理学一脉相乘,虞子之学虽然也有许多是古文经学的内容,可这位亚圣也意识到了古文经学是伪作,所著经书大多都偏向于今文。

唯独古文经学倒下之后,理学的部分经义需要重构,这却正合李轩心意。

而李轩现在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刘歆,贾逵,郑玄,马融等等古文经学的大儒,从文庙中排除出去。

至于谷梁赤,传闻是《谷梁春秋》的著作者。

《春秋》是孔子著述,后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人分别在《春秋》的基础上做了阐释与补充。

而刘向,蔡千秋,则是谷梁学派的大儒,也同样在后世获得了配享文庙的资格。

李轩对《谷梁春秋》的厌恶,还更在古文经学之上。

这是儒家崇尚‘亲亲相隐’的根源,强调礼乐教化,尊王而不限王,力主仁德之治,处处突出君主的绝对权威。

他们主张必须严格贵贱尊卑之别,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对于君王与贵人却不加任何限制。

据李轩所知,后世大清入主中原,《谷梁春秋》倍受推崇。

皇帝说‘治统在于朕,道统亦在于朕’,奴臣说‘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

他们还推崇强调宗法情谊,至圣先师虽然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可《公羊春秋》与《左氏春秋》还是认可大义灭亲的,谷梁春秋却认为这不合礼法。

历代大儒将‘亲亲相隐’用于决狱,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公示,就是西汉宣帝年,《谷梁春秋》大兴之后。

也就是从这个年代开始,世家门阀开始兴盛,地方间的宗族势力崛起。

而如今大晋皇权不能下乡,宗法胜于律法,这对李轩来说,无疑是没法接受的。

这还关系到未来他能否将那数千万女性劳动力,从乡间解放出来的问题。

所以《谷梁春秋》必须是伪学,自谷梁赤以下一切谷梁学派的宗师,都不能配享于文庙之内。

李轩认为这是伪儒之始,深通恶绝。

“汾阳王此言谵妄!”

人群中,那位白发老儒气得倒仰:“古文尚书传世万载,载德治之要诣,是万世之道统,百代之垂范,怎么可能是伪学?即便你是当代理学护法,也不能轻侮。”

那些大儒也都是错愕之余,怒不可遏。那些年轻学子们,就更加的暴跳如雷。

“汾阳王之意,是说我们从小到大学的《尚书》都是假的吗?”

“岂有此理?《古文尚书》可是至圣先师的十二世孙孔安国献于大汉天子的,怎么可能是伪作?”

“汾阳王这是想要推崇今文吗?然则今文尚书分文析字,烦言碎辞,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

“你也配当理学护法?这是想要掘我理学的根基吗?”

“万世之道统,百代之垂范?”李轩眼中掠过些许不耐之意,他手按腰刀,瞬时一股恢弘意势,横扫全场,竟使得在场诸多儒人与儒生都无法言语。

那白发老儒却是例外,他硬顶着李轩的刀意威压,怒声质询:“汾阳王这是要以力服人吗?”

李轩则冷冷一哂:“只是让你们安静下来,听本王说话!你们说古文尚书不是伪学,那么我这里有几个疑问,要请几位大儒解答。其一,虞子是否说过古文尚书有两体之分?又是否说过尚书中的大序与小序,并非圣人所作?”

在场的几位大儒,顿时面色微青。

虞子确实质疑过尚书可能是伪作,而虞子乃理学始祖,此间大多数人都是理学门人,虞子的徒子徒孙。

所以当李轩释开刀意的时候,在场的大多数人也陷入沉默。

李轩则是冷笑着,一步步走向了这些儒生:“我再问你们,《史记》未曾记载伏胜失其本经之事,魏夏(魏晋)儒人说伏胜失其本经之说,能否采信?”

“其三,《后汉书·儒林传》记载马融、郑玄所注之《古文尚书》,为何与东夏(晋)梅本古文篇数不合?’

“其四,所谓的东夏(晋)梅赜奏本《古文尚书序》称“安国承诏作传”一事,为何不见《史记》与《汉书》记载?”

“其五,汉代学者著述的经文,从来没有引用过所谓的梅赜本《古文尚书》,这又是何故?”

“其六,从今传本《古文尚书》之篇名,为何与《孟子》、《史记》等书记载不合?”

李轩的这几个问题语速不快,声音也很平和,却如刀枪利剑,直插众多鸿学大儒心底。让他们面色苍白,嘴唇发紫。

那白发老儒嗫动了一下嘴唇,他想要回答,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找不到任何可以回击的言辞。

在场的众多年轻儒生也平静下来,惊疑不定的看向那几位鸿学大儒。

其中一些学识渊博的,更是眼现凝思之色。

“还有,所谓的《古文尚书》如《大禹谟》混典、谟、誓三体而为一,可伏胜的今文尚书却典、谟、誓体裁分明,这又何解?”

“其八,古文尚书的文义可疑,为何《五子之歌》以下如出一律,间或有异,不过改易增换,略加润色,即为一篇,不像优生《今文尚书》篇篇出于事实,皆可见其作伪之痕迹?”

“还有,两汉时代才有河南与金城的地名出现,《古文尚书》的成书时间在春秋,为何却有河南与金城两个地名?”

整个文庙之前千余学子,更加的寂静无声,整条街道落针可闻。

几位鸿学大儒则都是身躯摇晃,神色惊悸。

李轩则冷眼扫向众人:“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本王开课讲学,屡次要求你们要学会逻辑,学会思辨,不可尽信书中的道理,要学会亲身践行验证,做到知行合一。

可至今为止,能够做到的却极少。你们如果研究了本王的学问,就该先验证《古文尚书》是否伪作。找到足够的证据,再来文庙闹事。”

此时李轩又一拂袖道:“关于《古文尚书》,本王近日就有文章《尚书古文疏证》刊发于世,考证今《古文尚书》实为魏朝王肃伪造,孔壁古文十六篇则为东汉张霸伪造,你等可以自行研看,验证真假。

至于马融,郑玄等人,确是德行深厚,学识渊博,可其传播伪学,误我儒门千载,使无数学子走入歧途。本王将之从文庙移除,有什么不对吗?”

那白发老儒整个人,像是老了几十岁,他几次想要开口,却又说不出话来。

最后只能抱了抱拳:“那么谷梁赤与刘向,蔡千秋三人又是何解?谷梁春秋可绝非伪学!”

李轩听了之后,却又是一声哂笑:“最早记录《谷梁春秋》的,是汉初陆贾《新语》。在此之前所有史册都无记载,也无上古竹简遗世,其源流存疑,有后人编纂之嫌,怎能做我儒家传世经典?

且谷梁赤其人,说是子夏弟子,可子夏推崇礼法合一,与《谷梁春秋》学问绝不相容。本王岂能容这等学问,存于文庙,误人子弟?”

他又扫望着在场众多儒生:“今日的场合正好合适,本王在此告诫你等,明年春闱,所有士子的文中再不得引用《古文尚书》与《谷梁春秋》的言辞,否则考卷定当罢落。望你等谨记于心,万勿大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