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春江花月 > 第103章

春江花月 第103章

作者:蓬莱客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2 20:12:47 来源:书海阁

晋江文学城欢迎您 江南百姓,如今人人都知江北局势紧张, 敌强我弱, 战事随时可能爆发。丹阳郡城茶铺酒肆里每日坐着的那些闲人, 议论最多的,便是羯胡如何如何凶残。据从前北方逃过来的人讲,红发獠牙, 状如厉鬼, 至于生啖人肉,更是家常便饭。说的多了, 未免人人自危, 连夜间小儿啼哭,父母也拿胡人吓唬。提及如今正在江北广陵募兵备战的高氏,人人称赞。提及趁乱造反的临川王, 个个咬牙切齿。毕竟,国运已然艰难,若再因临川王叛乱雪上加霜, 朝廷无力应对江北, 到时万一真让羯獠渡江南下了, 遭殃的依旧是平头百姓。故得知这消息时, 人人都是松了一口气。

今日国舅许司徒领着军队抵达丹阳,高相公也会从建康赶来,亲自迎犒有功将士。

这样的机会, 平日实在难得一见, 民众早早都来这里等着, 除了瞻仰军威,也是想亲眼看一看传说中的大虞宰相的风范。

日头渐渐升高之时,城门附近忽然起了一阵骚动,众人纷纷仰头望去,见城墙上方的城楼之上,除了站着先前那一排手执戈戟的甲兵,此刻又多出了几道人影,都是朝廷官员的模样。

中间一位中年男子,头戴进贤乌冠,身着绛纱官服,面洁若玉,凤目微扬,目光湛然若神,似正眺望远方,颌下那把乌黑美髯,随风轻轻飘动,站在那里,渊渟岳峙,不怒自威。

“高相公到了!”

路上有人惊呼。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人人便都知了,方才登上城头的这位中年男子,正是名满天下的高氏宰相。果然名不虚传,风度超然,群情立刻激动,路人纷纷涌了过来,想要靠得近些,好瞧得更清楚。

城门之下,起了一阵骚动。

“大军到了!大军到了!”

就在这时,城门对面的路上,一溜烟地跑来了几个人,口中大声喊着。

众人愈发兴奋,又纷纷回头,争相张望。果然,没片刻功夫,见远处道路的尽头,慢慢出现了一支队伍的影子,前头旌旗飘扬。

正是国舅许泌,领着平叛有功的将士行军抵达了。

一片欢呼声中,高峤面露喜色,迅速下了城头,舍马步行,出城门,朝着对面道上正行来的那支大军,疾步迎了上去。

队伍到来的当先正中,是匹黄骠骏马。上头骑乘了一个全副披挂的黄须之人,身侧两旁,跟随着参军、副将,仪仗齐备,神威凛凛,一路过来,见百姓夹道欢迎,目中隐隐露出得色。

他远远便看见高峤领了一众建康官员步行相迎,却故意放慢了马速,等两头相距不过数丈之远,这才纵马过去,到了近前,翻身下马,对着高峤就要下拜:“景深将贤侄托付给我,我却负了所托,险些折了贤侄!全是我之过错!倘贤侄有失,我便是万死,也难辞其咎!”

高峤怎会要他拜了自己,笑声中,上前便将那人一把托起。

“许兄怎出此言?生死有命,本非人力所能及,何况置身凶战?怪我不曾为许兄考虑周到。许兄平叛竭虑之际,尚要为我那鲁钝侄儿分心,更令许兄陷于两难境地!愧煞了我才是!”

那黄须之人,便是出身于当朝三大侨姓士族之一许氏的许泌,当今许皇后的长兄。

“景深不怪,便是我的大幸!”

许泌执了高峤之手,极是亲热。

他近旁的几名随军将军,除去一个黑面络腮胡的汉子,其余都是士族出身,皆知高峤,纷纷下马,向他见礼。

高峤心情畅快,一一慰劳。

旁观民众,亦听不清说了什么,远远只看见高相公和许国舅把手谈笑,将相相和,未免群情激动,道旁再次发出一阵欢呼。

高峤慰问完毕,心中毕竟一直记挂着那事,便道:“我那愚钝侄儿,此次侥幸得以回来,听闻是被你军中一名为李穆之人于阵前所救。此人今日可随军回了?”

许泌笑道:“自然!”看向身边的那个黑面壮汉。

壮汉早听闻高峤之名,却第一次见到他的真容。急忙上前,对着高峤,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

“末将杨宣,见过相公。李穆乃末将帐下一别部司马。末将这就将他唤来拜见相公!”说着急匆匆而去。

高峤望向前方。没片刻,见杨宣领了一人回来,近旁士兵,看向那人的目光,皆带敬佩之色,主动纷纷让道,知那人应当便是李穆了。

他定睛看去,不禁感到有些意外。

别部司马在军中,虽只是个五品的低级武官,所属私兵,往往也不过数百。但和投身军营的士族子弟不同,士族子弟,往往投军之初,便可获封都尉、乃至中郎将这种四品之上的官衔,但普通士卒,想要以军功晋升到能够拥有私兵的五品别部司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高峤从前带兵之时,所知的别部司马,最年少的,往往也年近三十。

但是面前这个随了杨宣而来的军官,看起来却还非常的年轻,不过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剑眉星目,一身英武,步伐沉矫,正行了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的身边,同行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面美而秀,分明一看就是出身高门的小公子,却身着兵甲,两个肩膀,被那宽甲衬得愈显单薄。正是已经大半年没有见到的侄儿高桓。

高峤看着那个渐渐走近的年轻武官,起先惊讶,转念想到他于阵前单枪匹马救回侄儿的一幕,困惑顿消。

倘若没有超乎寻常的胆色、武功,乃至于杀气,阵前两相对峙的情况之下,他又怎可能凭了一己之力闯入敌阵,横扫八方?

既有如此过人之能,以二十出头的年纪,晋升到别部司马之职,理所当然。

“伯父!”

高桓一路兴高采烈,跟过来时,不时和身旁那年轻武官说着什么话。倒是那武官,显得有些沉默,并没怎么应答。他也不在意。忽看见高峤,眼前一亮,飞奔而来。等到了近前,见他冷冷地盯着自己,半句话也无,有些讪讪,慢慢低下了头,站在一旁,一语不发。

杨宣领人到了近前。

年轻武官向高峤行军礼,单膝下跪,气息沉稳:“别部司马李穆,拜见相公!”

高峤面上含笑,打量了他一番,道了声免礼,随即上前,亲自虚扶他起了身,笑道:“你于阵前只身杀入敌阵,救下了我的侄儿,如此万夫不挡之勇,便是古之孟贲、夏育,恐也不敢一争!我极是感激。我听闻你祖上乃盱眙李氏。我高氏与你父祖虽无深交,但你父祖当年英烈事迹,我人在江南,也是有所耳闻,极是敬重。”

高峤当众如此褒扬,话语中,丝毫不加掩饰自己对这身为李氏后裔的年轻武官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相公谬赞卑职,卑职不敢当。卑职亦代先尊谢过相公。”

别部司马之职,离级别最低的将级官职中郎将还差了好几个等级,故这年轻武官在高峤面前自称卑职。

他这一句回话,看似平平,暗却颇有讲究。

谦辞高峤对自己的称赞,但对于父祖之事,显是十分敬重,不予埋没。

明耳之人,皆能体察。

高峤更是欣赏,点头道:“你是许司徒之人,军阶晋升,皆出于司徒。以你之能,料司徒亦慧眼识珠,我便不加多事了。除此之外,你要何等封赏,尽管向我道来!”

他说完,看向一旁的许泌:“许兄,李穆于我高氏有大恩,我稍加赏赐,你不会怪我夺了你的风头吧?”

许泌哈哈大笑:“怎敢?愚兄亦是万幸,帐下有如此能人,今日方得以叫我能够面见于你。”

他转向李穆:“相公如此开口了,机会千载难得。你还要何等赏赐,开口便是!”

周围安静了下来,无数道满含羡慕的目光,投向那名为李穆的年轻武官。

“卑职目下别无所求,谢过相公美意。”

那年轻武官应道。

周围人无不惊讶。

杨宣有些发急,在一旁悄悄朝他使眼色。

不止杨宣,一旁高桓亦是不解,似要忍不住开口,看了眼自己的伯父,又闭上了嘴,眼睛里却露出困惑之色。

李穆却仿佛浑然未觉,神色如常。

高峤一愣,随即笑道:“论功行赏,本就是军中规矩,否则,何以激励将士蹈刃奋进?以你对我高氏之功,今日无论你所求为何,皆为你之应得。我必是要赏你的!你有何求,告我便是,不必羞于启齿!”

周围再次静了下来。

杨宣飞快地咳了几声。

李穆沉默了片刻,抬眸,对上高峤含笑的两道目光:“相公上命,卑职不敢不应。只是今日,卑职确无所需。若相公不怪,可否留后再赏?日后,卑职若有所求,必斗胆求于相公。”

高峤再次一愣,随即颔首,抚须道:“也好!日后倘若你有所求,尽管开口!”

李穆再次单膝下跪,郑重行了一礼。

“多谢相公,卑职谨记在心。想到了,必求于相公,还望相公到时应允。”

他沉声说道,语气恭敬。

高峤心情畅快,朗声笑道:“自然!日后无论何事,但凡你开了口,我必应允!”

高七迟疑了下:“他若是不愿……”

“由不得他了。”

高峤冷冷地道,一边说着,掉转了马头,正要催马离去,忽听身后,随风传来一道熟悉的笑声。

“景深!你来正好!愚兄正想寻你……”

高峤循声回望,见辕门里出来了几人,当先之人,可不就是许泌?其后随着杨宣等人,无不面带笑容,朝着自己,快步而来。

高峤眉头不易觉察地微微蹙了一蹙,迟疑了下,翻身下了马背。

“景深,愚兄方才偶来兵营,不料恰好听到了个天大的好消息。道李穆求亲,景深以当日许诺之言,慷慨应允,答应将爱女下嫁于他?果然是一诺千金,愚兄感佩万分。军中那些将士听闻,更是群情激涌。李穆此求,目下虽是唐突,但我料他非凡俗之辈,日后必是大有作为。景深得此佳婿,可喜可贺!”

许泌说完大笑。笑谈声中,引来了附近不少的兵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士兵们慢慢地围了过来,望着高峤,皆面带喜色。

杨宣压下心中万千疑虑,迟疑了下,上前向高峤见礼,面上露出笑容:“末将代李穆,多谢相公……”

高峤未等他说完,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他抬目,缓缓环顾了一圈四周,抬高了声音:“此为不实之言,其中想必有些误会。更不知何人从中推波助澜,以致于讹传至此地步!”

他说完,转向杨宣。

“杨将军,烦你将我之言,代为转达部下,希周知。李穆我极为赏识,但嫁女之说,实属无中生有,绝无此事。”

杨宣一呆。

周围士卒,面上笑容渐渐消失,相互间议论着,起了一阵低低的嗡嗡之声。

李穆在这些普通士卒的眼中,极有威望。

今早,听到这个不知道哪里开始传出的消息之时,这些人无不为之感到兴奋,在心底里,甚至生出了一种与有荣焉之感。

士庶分隔森严,地位尊卑,一目了然。

而李穆却破了坚冰。他做到了他们这些人从前连做梦都不曾想象过的事情。

所以他们才会对这个消息加倍感到兴奋,不过半天,便传得整个军营都知道了。

“司徒,我另有事,先行告退!”

高峤不再多说,翻身上马,纵马而去。

许泌望着高峤离去的背影,眯了眯眼,唇边的那抹笑容,愈发显得意味深长。

……

高峤离开军营,又即刻入城赶往家中。

多年以来,建康城中的民众,已极少能在街上看到当朝高官以马代步。

那些士族,出入无不坐着牛车,以为风度,骑马则被视为下等武夫的行径。忽见相公骑马从城门入内,哪个不认得他?不禁惊诧,纷纷停下观看。

高峤心急火燎,恨不得立刻插翅赶回家中,哪里还顾的了这些?一口气驱马赶到高家大门之前,那门房正站在台阶上,左顾右盼,面带焦色,忽然看到高峤从远处骑马而来,松了一口气,急忙奔了上前。

“相公!长公主方才正寻相公呢!相公回来正好!”

高峤心里咯噔一跳。

昨夜他将此事瞒着萧永嘉,便是因了萧永嘉的脾气。怕她知道,反应过激,万一要将事情弄大。

考虑过后,他寻了高胤,将事情告知,叫他先代自己出面见李穆。

最后,是悄悄将这事情解决了,李穆知难而退,此事止步于自己,也就过去了。

他没有想到的是,才一夜功夫,这事竟就发展到了如此地步。

方才一路回来,心里原本还抱着一丝微末希望,希望这消息还不至于传到家中。

果然,还是迟了一步。

高峤眉头紧皱,翻身下马,匆匆行至后堂,没看到女儿的身影,却撞到了萧永嘉投来的两道目光。

萧永嘉坐在那里,面容阴沉,看到自己,立刻站了起来。

“你随我来!”语气极其生硬。说完,转身朝里而去。

阿菊看了过来,目露忐忑之色。

高峤默默跟上,行至内室,那扇门还没来得及关,萧永嘉便怒喝:“高峤!你是昏了头不成?竟做出这样的事!把我女儿,嫁给一个武夫?”

高峤急忙摆手:“阿令,你听我说!绝无此事!”

跟了过来的阿菊急忙代为关门,自己走得远些,命下人不得靠近。

事已至此,高峤再不敢隐瞒,忙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当初他救了子乐,我一时不备,许下诺言。当时何曾想到,他如今会开口求娶阿弥?故今日召他去了雀湖的庄子,原本是想叫他自己打消了念头,此事也就过去了。没想到……”

“啪”的一声。

萧永嘉大怒,一掌击在了案几之上,打断了高峤的解释。

“哪里来的狂妄之人!不知天高地厚,仗着救过六郎,竟就敢肖想我的女儿!”

“还有你!出了这样的事,你竟不告诉我一声!若不是今日事情闹大了,你打算就这样瞒着我?”

高峤一语不发,任由萧永嘉大发脾气,片刻后,忽想了起来:“阿弥呢?她可也知道了?”

想到女儿听到这消息时可能会有的反应,不禁愧疚。

萧永嘉冷笑:“还用你问?我早就叫人瞒着她,半点儿也不能让她知道!陆家那边,也派人过去传了口信了!”

高峤松了一口气,低声道:“此事确实怪我考虑不周。你怎么骂都对。你且消消气,莫气坏了身子。我先出去一趟,把事情给彻底了结。”

“你放心,这回定不会再出岔子了!”

“你能做成什么事?”

萧永嘉冷笑。

“用不着你了!那个叫什么李穆的,还是我亲自去会会他好了。我倒要看看,他到底生了如何的三头六臂,如此不自量力,竟敢打我女儿的主意!”

高峤最担心的,果然还是发生了,忙阻拦:“阿令,你莫去了,还是我来。你在家,安心等我消息便是。”

“女儿名声如此被人糟践,你叫我怎么安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萧永嘉怒气冲冲,一把推开高峤。

“我自己去!”

“阿令!”

高峤正拦着萧永嘉,门外又跑来一个下人,隔着门嚷道:“相公,长公主!宫中传来了话,说陛下命相公入宫,有事要见。”

夫妻对望一眼,停了下来。

……

为庆贺江北大捷,朝廷休沐三日。

高峤又赶至皇宫。

当今兴平帝在太初宫里见了高峤,边上是许泌,已经早于他入宫了。

兴平帝和长公主是同母所生,幼年之时,在宫中曾险遭人毒手,得长公主所护,故关系亲近,加上高峤素有威望,为士族领袖,兴平帝对他一向极是客气。

高峤行过叩见之礼,兴平帝立刻亲自下榻,将他托起,笑道:“此处无外人,卿何必与朕如此拘礼?上坐。”

高峤连称不敢,兴平帝便也不再勉强,望着高峤,笑说:“朕一早起,便听到御花园中喜鹊鸣啼,本来疑惑,想近来宫中并无喜事。哪只方才,才知鹊鸣为何。听宫人言,你愿放下门户之见,将阿弥下嫁李穆。朕便召来许卿相问,才知此事为真。朕很是欣慰。此次江北大战,李穆立下汗马功劳,放眼我大虞,何人能及?更难得卿不忘当日之言,一诺千金,愿将阿弥下嫁李穆,成就佳话。”

“朕愿当李穆与阿弥婚事的主婚人,卿意下如何?”

“景深,勿怪为兄的多嘴。实在是陛下发问,兄不得不言。何况,这也是好事。”

兴平帝说完,许泌便笑呵呵地道。

高峤在入宫之前,便已猜到,皇帝为何突然要在休沐之日召见自己。

他的心中,一向以来,便有隐忧。

此刻因了皇帝这一番话,心中那长久以来的隐忧,变得愈发明晰了。

大虞南渡后,皇权一蹶不振,士族几与皇帝并重。

兴平帝从少年登基至今,已有十五年之久。

比起在他之前的几个皇帝,姑且毋论才干,但他显然,更有做一个中兴英主的**。

高峤早就有所察觉,兴平帝暗中,在对自己处处提防。

多年之前,年少气盛的皇帝,任用了两个出身庶族的大臣为亲信,力图以庶族的力量,对抗士族,引发许泌和陆光的不满,寻了高峤,商议除去那二人。

高峤当时并未参与,但也没有反对。

身在他的位置,个人倾向如何,并不重要。

不久,桂林郡太守就以那二人蛊惑君心,动乱天下为由,起兵作乱,要求兴平帝除去那二人。当时叛军声势极大,威胁北上,少年皇帝孤立无援,被迫无奈,只得挥泪杀了那二人,叛乱这才消了下去。

而随后,自己领军北伐,之所以铩羽而归,除了后方门阀的暗中掣肘,皇帝的默许,未必也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这些事过去已经很多年了。如今,兴平帝和高、许、陆等人也相处平和。

但高峤知道,这几年,随着自己声望的与日俱增,皇帝对自己的忌惮,也变得愈发深了。

这也是为何,此次他力主作战,最后统领大军,取得江北之战的辉煌大捷,但在报功书中,却对自己和从弟高允的功劳只字不提的原因。

心中,更不是没有起过借机隐退的念头。

此刻,听兴平帝忽然如此开口,笑吟吟地望着自己,高峤沉默了。

他沉吟片刻,下跪,叩首道:“臣感激不尽。只是此事,乃无中生有。便在今日,李穆已当着臣的面,收回求娶之言。臣也无意将女儿嫁与李穆。请陛下明察。”

兴平帝微微一顿。

许泌咦了一声:“怎会这样?也不知是何人传出去的,如今整个军营,无人不知,个个争传,道高公信守诺言,愿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下嫁李穆。李穆本就颇得军心,如今这样,怕那些将士知道了,未免寒心。”

许泌语气,颇多遗憾。

“陆左仆射求见陛下——”

便在此时,外头宫人拉长声调传话。

陆光匆匆入内,向着兴平帝行拜礼后,转向许泌,当着兴平帝的面,丝毫不加避讳,冷冷地道:“司徒,你当也知,我陆家与高家有婚姻之约。李穆乃是你军府中人,如此公然羞辱我与高公,你身为李穆上主,难道事前,半分也是不知?”

许泌神色不改,笑道:“我确是不知。只是陆左仆射,你的言辞,却有不妥。李穆求娶高氏之女,固然不自量力,但如何能算羞辱?当日他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救回高公侄儿,高公当着诸人之面,许诺往后但有所求,无不应允。字字句句,犹在耳畔。如今李穆求娶,我便是事先得知,试问,我凭何能够阻拦?”

他渐渐冷笑:“何况,你口口声声称与高氏订立婚姻,两家可曾行过三媒六聘之礼?若无,皆不过是拿来推挡的借口而已!万千将士,才为我大虞力保江山,若失了军心,往后,谁甘再为大虞一战?”

许泌亦郑重下跪:“陛下,李穆乃臣之下属,臣与其荣辱皆共!陛下若以为李穆此举乃是羞辱冒犯,便请陛下发落于他,臣甘心一同受责!”陆光大怒,迈上去一步,指着许泌叱道:“许泌!你从中煽风点火,意欲何为?”

许泌冷笑:“陛下当前,你竟敢如此无礼?你眼里可还有半分陛下龙威?”

兴平帝眼角低垂,神色绷得紧紧,一语不发。

陆光一时气结,指着许泌,咬牙切齿之际,方才一直沉默着的高峤,忽然开口。

二人停下了争吵,都看向他。

“陛下,当日,臣确实对李穆有过允诺,臣不敢忘。李穆如今开口求娶臣的女儿,士庶不婚,陛下也是知道的……”

他微微皱眉,又沉吟了片刻,最后仿佛终于下定了决心,抬起视线,望向皇帝。

“臣膝下只有一个女儿,爱惜若命。非俊杰之人,不能取我女儿!臣愿给他一个机会,当做是对当日诺言之兑现。”

三双眼睛,齐齐看向了他。

“若那李穆,能通过臣之考校,臣便将女儿下嫁于他。”

高峤说完,转向陆光,歉然一笑:“陆兄,多有得罪了。你意下如何?”

陆光一愣,忽仿佛有所顿悟,面上阴云消散,颔首道:“也好!免得有心之人,说我陆家仗势压人!”

许泌起先亦是惊讶,没想到高峤最后竟还有如此一招,打着哈哈:“景深,你有所属意,怕是到时,难免不公。”

高峤淡淡一笑:“我便邀你,同为评判。”

他朝向兴平帝:“请陛下为臣择一良日。”

兴平帝点头:“如此也好。重阳不日便到,可择重阳为试,到时朕亲自前去,观看高相试婿。”

高七宣布完毕,将手中纸卷递给了冯卫。

纸卷用油蜡封起了口子。

以高峤的声望,他既然如此当众宣告了,自然不会有人怀疑他为择得如意女婿而暗中预先泄题。

四周变得雅雀无声,无数双眼睛,一齐看向了冯卫手中的那张卷纸。

冯卫小心地展开,浏览过一遍,便照着纸上所书宣读了一遍。

今日虽只有三题,但一共却设了四道关卡,二文二武。

四道关卡如下:

第一关为文,必考,考的是二人的心记。地点就在这个观景台。在这里,高峤将出示一篇千字骈赋,叫二人一道诵读,记住后,各自以笔竞述。谁先一次性默述完毕,核对无误,便可出发去往第二关卡。中途如断,或是默述有误,可再看原文,但要从头再来。这一关不限时间,但必须要通过此关,才能继续往上,参加下一考题。

第二关武,也是必考,考的是弓法。三十丈外,设一靶子,靶心处嵌一铢钱,谁人能先将箭头钉入铢钱正中之孔而不伤钱,便算是通过,可以继续去往第三关,也就是最后一关。

为公平起见,最后一关为二选一。文试为清辩,武试为虎山。二人可依照所长,各自选取其一。

谁能先顺利通过三关,取得山顶风亭之上的那束茱萸,谁便是今日的胜者。

冯卫一边读题,一边就有好事之人将题目复述,迅速传至山脚。

山下的那些看客,除了凑热闹的民众,还有不少出身次等士族的子弟和寒门读书人,以及军中武人。

平日这些人,可谓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处,今日却都相聚在了这里,只是阵营分明而已。

喜欢春江花月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春江花月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