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宋超级学霸 > 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纺车的启示

大宋超级学霸 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纺车的启示

作者:高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01:36:2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次日一早,范宁和朱元丰一起前往开封府陈留县,朱元丰在那里开办了一个纺织机器研究院,请了数十名老工匠,在这里研究如何改进纺织机。

大宋目前纺织主要以麻纺和丝纺为主,但大宋开始从大食进口大量的棉布后,引起了各大纺织工坊的极大关注。

棉布明显比细麻布更舒适、保暖,透气性好,很多大户人家都开始穿棉布做的衣服,众多纺织工坊主都意识到,一旦棉布大量进口,他们就会遇到生存危机,不需要官府组织,从去年开始,纺织工坊主都纷纷开始研究棉纺技术。

十几年前,大宋从高昌引进了棉花,但没有得到推广,渐渐销声匿迹,目前只有相州和开封府有少数地区种植,种植面积大约有数千亩,这些棉花已全部被一抢而空,很多工坊主不得不从海外进口棉花用于研究。

在研究纺织机器上,朱家也没有落伍,朱家这几年从天竺进口了数千担棉花,事实上,从三年前开始,朱家便着手秘密研制棉纺机。

在前往陈留县的路上,朱元丰对范宁道:“我们最初也想用木绵纺织,但木绵的绒太短,很难用织机纺织,只能用手搓成线,才能做成木绵布,尤其剥木绵籽太难,但后来听说,岭南儋州却能用机器来纺织木绵,我前年派人去岭南学习它们的纺织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现在我们也能用机器脱籽,用机器纺织出木绵布,又轻又柔,甚至比进口的棉布还要舒适。”

范宁笑了笑道:“木绵是一方面,棉花也要研究,毕竟木绵的数量不是太多,而且北方不适合种木绵,反而适合种棉花,一旦棉花种植推广开,最终还是以棉布为主,木绵布可以作为稍微高端的布料。”

“我明白,可以纺木绵,其实也完全可以纺棉花,关键是要提高纺纱的技术,纺麻线经做到三锭,完全可以把纺麻摇车改造成纺棉车,纺棉车也能做到三锭,甚至更多。”

“别的纺织工坊技术如何?”范宁又问道。

朱元丰轻轻叹息一声,“几乎每一家大的纺织工坊都有研制机器的工匠,这几年技术提高非常快。

我给你举个例子,一般细麻纺车的锭子数目是两至三枚,最多为五枚,前年宝德纺织工坊发明了连动手摇机,将纱锭竖起来,用一个纺轮带动,一次可摇十支锭子,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今年三月,柴家的柴氏纺织工坊造出大纺机,用水力驱动,一次可以摇数十支锭子,普通麻纺机一天也就纺三斤麻线,但大纺机一天可以纺一百五十斤纱线。”

范宁很惊讶,居然能利用水力驱动,这可是巨大的进步啊!

“那棉纺上可以用水力大纺机吗?”

“当然可以,我也打算造出大纺机,利用水力驱动来纺棉纱。”

“那织布呢?有没有什么新技术?”

“织布一直是用踏板织机,也是最耗人力的地方,每个女工踩一张踏板织布机,每个时辰能织出一丈布,据说很多工坊都在研制利用水力推动,让织布机能自动踩踏,这样,一个女工就能看管三到五架织布机。”

“如果实现成功,一匹细麻本钱是多少?”

“两百文!”

朱元丰伸出亮个指头道:“现在的本钱是四百文,如果能成功,一匹细麻的本钱还要降一半,两百文就够了,京城市场上细麻的价钱已经从四年的一千二百文降到八百文,恐怕还要再降到五百文,这就是大工坊的威力,十几张织机的小作坊只能倒闭,他们的本钱是七百文。”

范宁沉默了,虽然大工坊的出现大宋无数小作坊都纷纷破产倒闭,但这也没有办法,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只有大工坊才会拼命提高技术,想到用水力驱动的大纺车、大织机,才会使大量商品充斥于市场,促进人口增加,促进商人去海外争夺市场。

.........

马车驶入了陈留县,朱元丰之所以在陈留建立纺织机器研究院,最主要的原因是陈留县有大宋最大机坊,也就是制造纺织机器的工坊,制造剿车、纺纱机、提花机、斜织机、踏板织布机等等。

朱元丰指着远处一座被围墙包围、占地广阔的大院道:“那里就是宝德机坊,大宋最大的制造纺机的工坊,东主叫李宝德,是有名的大商人,很善于投机,早年和吕夷简关系密切,后来又抱上张尧佐的大腿,现在和韩家打得火热,他自己也开了一家三千张织机的纺织工坊,一只纺轮同时纺出十根线就是他搞出来的,但还是比不过柴家的水力大纺车。”

“三祖父的研究院,就是从里面挖的工匠?”

“谈不上挖的工匠,都是里面年老体弱,干不动活的老工匠,他们虽然干不动高强度的劳作,但经验丰富,正好适合研究,轧棉机和搅车就是他们吸取了儋州的经验而制造出来。”

他们来到了城南的一座大院子,这座院子至少占地十亩,平时大门紧闭,显得比较神秘,这里就是朱元丰建立的纺机研究院。

他们从后门进了大院,只见大院子里又分出了十几个小院子,每个小院子都有人在忙碌,整个大院估计有一百余人。

一名大管事特来迎接东主的到来,又给范宁见了礼,范宁笑道:“先看看你们木绵纺织机器。”

“请随我来!”

大管事带着他们来到一座稍大的院子里,范宁一眼便看见轧绵机,轧棉机主要是把绵籽和绵絮剥离的工具,就是两根圆木棍同时转动,木绵从缝隙里挤压,绵絮下去,棉籽就留在上方,被木棍上的槽带走。

木绵和棉花一样,都有绵核,很难剥离,从琉球府和吕宋府送来的百万担木绵都是带核的,需要人手工剥离,劳动强度很大,大量人工费含在其中,使绵的价格下不来,而且木绵絮纤维比较短,用粗麻机很难摇成捻子,只能用手工捏成捻子,然后再一步步摇成细纱线。

这就需要搅车,把剥棉时压成的绵饼的木绵再搅松散,但这样还不行,范宁便看到了留存后世的大杀器:棉弓,用弹棉花的方式把纤维弹出来,这样就使纤维变长,很容易接续做成长绵条,也就绵捻子。

再利用摇机把捻子摇成一股股细线,细麻和粗麻的区别就在摇线的精细程度。

大管事笑着介绍道:“木绵布已经做成功了,但东主要求再精益求精,我们打算用铜棍代替木棍轧棉,然后再进一步考虑用水力驱动,使轧绵、搅绵和弹绵都不用人工,只要有一个人往里面放入木绵就可以了。”

“让我看看水力驱动的大纺车在哪里?”范宁极有兴趣地问道。

大纺车虽然是柴家发明出来,但很多工坊都仿制成功了,朱元丰的研究院也不例外。

大管事带他们来到一座后面大房子里,水力驱动必须要靠山或者靠河,要有落差,恰好他们背后就靠一条小河,他们便从小河里引出一条水流,穿过院子,最后流入陈留湖。

这条水流被他们做成了落差,形成潺潺溪流,推动一架很大的平躺的水车,水车转动,又通过连动杆驱动纺纱机转动,上面数十支纱锭便同时在转动了,一名手巧的女工在不停的接线,她的工作就只有一个,把断掉的线接续起来。

大管事介绍道:“用水力舂米、磨面早在唐朝就有了,关键是柴家想到了利用织布机上的连动杆,这样就把水力转化为大纺车的推动力,我觉得这才是关键。”

范宁顿时想到了蒸汽机的发明,其实也是一样,蒸汽不停推动活塞运动,然后活塞又推动连动杆,使轮轴转动,火车、蒸汽船就这样发明出来。

当然,自己不是工匠,细节怎么处理他想不到,但有这些极富聪明才智,技术熟练的工匠,又有什么办不到呢?

范宁心中有点激动起来,别的他暂时不关心,他现在关心怎么解决远洋大船的动力问题,如果蒸汽机发明出来,一亿两千万人口的大宋就会出现一场工业革命。

【注:利用水力驱动的大纺车就是在南宋后期发明,连动杆原理也是在宋朝就出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