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灵证档案 > 第213章 乌衣巷口的民国旧影:凌晨三点的旗袍女人与消失的全家福

我至今不敢相信,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乌衣巷深处,我竟与一段尘封百年的诡秘往事狭路相逢,作为历史系研究生的我,去年参与南京老城区文物普查时,在一栋民国公馆里经历的七天七夜,彻底颠覆了我对“唯物主义”的认知。

事情始于2023年10月的一个雨夜,我和导师陈教授住在乌衣巷37号的“培德公馆”,这是栋三层青砖洋楼,曾是民国时期某军阀的私宅,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暂未对外开放。推开雕花木窗就能看见秦淮河,河面雾气氤氲时,总能隐约看见对岸灯火阑珊处有个穿旗袍的人影。

第一晚凌晨三点,我被楼下的动静惊醒。从阁楼卧室的老虎窗往下看,月光中站着一个穿墨绿旗袍的女人,卷发盘起,正对着公馆大门缓缓抬手——她手腕上的翡翠镯子在月光下泛着幽光,我以为是游客迷路,刚要开口,她突然转身走进墙根的阴影里,旗袍下摆扫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轻响。

“小陈,看什么呢?”陈教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回头再看,楼下空无一人,只有梧桐叶在雨中轻轻颤动。

第二天整理资料时,我在二楼书房发现一本相册,最旧的一张合影摄于1934年,背景正是公馆大门,穿军装的男人搂着穿旗袍的女人,旁边站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身后还站着戴瓜皮帽的管家,奇怪的是,照片里所有人的眼睛都被涂黑了,只有小女孩的脸被指甲划出三道血痕。

“这是屋主徐朗西和他的夫人沈曼笙,女儿小穗”陈教授看着照片叹气,“1937年南京沦陷前,徐朗西带全家撤离,独留沈曼笙守宅,后来有人说看见她穿着旗袍站在巷口,再后来……就没了音讯”

当晚我做了个怪梦:穿旗袍的女人站在照片里,缓缓揭开脸上的黑墨,下面是一张爬满裂痕的脸,她轻声说:“帮我找找小穗……”我惊醒时,发现相册掉在地上,那张全家福正对着我,小女孩的位置空了一块,像是被人硬生生撕去。

怪事从第三晚开始频发:

? 走廊尽头的老式电话每到凌晨三点就会响起,拿起听筒只有电流声

? 二楼客房的留声机自动播放《夜上海》,唱片上却布满暗红色斑点

? 我在厨房烧水时,镜中映出一个小女孩的半张脸,她嘴角上扬,手指对着我比“嘘”

最骇人的是第七晚,我在阁楼整理文献,墙上的挂钟敲了三下,楼梯间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是皮鞋跟撞击台阶的声音。我攥着钢笔躲在书柜后,看见一个穿长衫的男人走上楼,手里抱着个油纸包,油纸渗出暗红液体,他推开客房门,里面传来女人的轻笑:“先生今天带了什么新药?”

我浑身发抖,不小心碰倒了身后的书堆,男人猛地回头,我只看见他下巴有道十字形伤疤——和相册里管家的特征一模一样!下一秒,所有灯光熄灭,等我摸出手机照亮,走廊空无一人,地上散落着几片泛黄的药纸,上面印着“仁心堂”三个字。

陈教授发现我精神恍惚,执意要带我去医院。路过公馆后院的古井时,我脚下一滑,手机掉进井里,借着手电筒的光,我看见井壁凹处卡着个东西——正是那晚旗袍女人戴的翡翠镯子。

我们联系文物局打捞,竟捞出一具骸骨。法医初步鉴定是女性,死亡时约30岁,左手腕骨有镯子压痕,右手紧攥着半张照片——是全家福里小女孩的脸。

“沈曼笙的尸检报告里写着,她左手戴翡翠镯子,右手握着女儿的照片”陈教授声音发颤,“可资料里说她1945年就死在战乱中,这口井……明明是1946年才挖的。”

我永远记得离开公馆那天的场景:清晨的雾气里,穿墨绿旗袍的女人站在巷口,怀里抱着个穿碎花裙的小女孩,她们看向我,嘴角扬起微笑,手腕上的翡翠镯子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巷子里的晨跑者穿过她们的身体,却毫无察觉。

现在我每次翻看那段时间的笔记,都会发现新的字迹:“小穗怕黑,别关走廊的灯”“先生说新药能治肺病”“今天听见巷口有卖桂花糖粥的……”这些字迹用的是民国时期的繁体字,而我确定,笔记本在入住前是全新的。

当你们在老城区看见挂着“文物保护”牌子的旧宅时,有没有想过那些紧闭的窗户后,是否还锁着未完成的故事?沈曼笙和小穗到底是困在1937年的亡魂,还是被时空折叠的残影?那具1946年井中的骸骨,为何会攥着1934年的照片?如果是你,会选择追查真相,还是让这些旧影永远沉睡在秦淮河的雾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