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猜得不错,集市上确实是有赶集的日子。
起初是猎户每隔几日就会来这里售卖捕到的小型猎物,后来渐渐演变成每月逢一逢五,大家拿出最近几日的收获来集市上售卖。
赶集的那日,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几乎都能在集市上找到。
她们今日便是赶巧遇上了赶集,桑榆甚至还看见有人肩上扛着草木棒子,上面插满了冰糖葫芦。
一见着冰糖葫芦,桑兴皓就两眼放光,以前跟着大哥出去玩的时候,他最爱吃这个。
每次还得买俩,一个现吃一个带回去给阿姐。
不过这次他却没闹着要吃,只咽了咽口水,便乖乖地坐在桑榆给他铺的草叶子上。
咽口水的声音不小,桑榆瞥了他一眼,见他捂住眼睛不去看,想让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不由失笑。
她又摸了摸他的脑袋,心中盘算着今日要是能把菜都卖掉的话,就买些糖回去。
诶,糖……这玩意好像不用买,她可以自制啊。
赶集的日子摊位多,集市上采买东西的人也多,没多久桑榆便开了张。
或许是今日蒲菜没有掐段看起来多的缘故,她的生意还挺好,不时便有人买走一把蒲菜。
面前堆着的蒲菜越来越少,桑榆心中笑开了花。
她今日一共带了十五把蒲菜,除去留下来自己吃的以外,这些就是所有。
刚刚已经卖出去**把,等把剩下的卖掉,她就能有十五文钱,和昨日挣的钱比起来绝对是个大数字。
摆在一旁的小篮子很快被人看上,谢秋槿的手艺没有施老太太精巧,头一次编出的篮子也不怎么好看。
但集市上的人哪在乎好看不好看的,实用最重要。
问价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妇人,身形丰腴,在一众精瘦的人群中十分显眼,一看日子过得就很不错。
她拿起篮子左右看看,又挎在手腕上试了试,很是满意地点点头,向桑榆问价:“姑娘,你这小篮子怎么卖?”
大小正合适,买回去以后每次买菜的时候就不用抱着。
桑榆犹豫着报了个价:“三文钱?”
这东西也没什么太大的技术含量,材料成本更是几近于无,只有人力成本,卖多卖少都是挣。
“三文?”
妇人眉头一挑,吓得桑榆以为自己报高了,正想再说些好话。
却见对方从腰上挂着的钱袋中抓出一把铜钱,数出四枚递给她:“再给我来一把菜,这菜怎么吃?”
原来不是嫌贵是觉得便宜,桑榆暗暗后悔,早知道对方这么有钱,她就再报高些。
其实三文钱买一个小篮子,价格不算高但也算不得便宜。
不过是各花入各眼,对方正好相中价格又在接受范围以内,才如此爽快地成交。
知道话一出口就没了再改的机会,桑榆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她向来不是个会沉溺在后悔情绪中自怨自艾的人,既然这次觉得卖亏了,那下次再挣回来就是。
她将一捆蒲菜塞进篮子里而后递给那名妇人,笑着给她讲解做法:“这菜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做汤,十分鲜美,您回去尝尝。”
得亏今日赶集,桑榆的菜卖得极快,面前只剩下一捆蒲菜的时候,她索性不再继续卖,起身开始收拾东西。
桑兴皓抱着那捆蒲菜很是不解:“阿姐,我们还没卖完怎么就要走?”
“这捆不卖,阿姐有用。”
收完东西后,桑榆牵着桑兴皓的手,走到旁边卖油盐的摊主身旁。
见他还是那副埋头苦读的模样,她便轻唤一声:“摊主。”
对方依旧没抬眼,她继续说:“我们要走了,今日多谢您让我们在旁摆摊。这是没卖完的菜,如若不嫌弃便送予摊主,也算我们的一点心意。”
她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没直接说菜是专门省下来送他的,只说是没卖完的菜。
卖盐的读书人名为沈映书,光是听他的名字就知道家中长辈对他期望颇深,'孙康映雪''江泌追月'哪个不是贫寒中坚持读书的典范。
他倒也没辜负家里的期望,自小便好学,十分勤奋。
只可惜,他运气不佳,自十岁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后,三年一次的乡试他一共经历过两回。
第一回他染了风寒,高烧不退连起身都困难,无奈错过。
第二回他倒是健健康康地去了,却不知吃了些什么坏了肚子,乡试全程他都在往茅厕跑,自然没能考中。
旁人表面客客气气地称他一声沈秀才,实际上背地里不知怎么嘲笑他。
也正是这秀才身份,他才能从城中拿到贩盐的凭证。
在这集市上见多了粗俗之辈,倒是难得见到桑榆一般知礼的人。
沈映书的视线终于舍得从书本上移开,打量起面前之人。
他是这里难得的本地人,家中先辈获罪流放岭南后,在当地出生。
不过见的人多了,自然也养出几分眼力来。
桑榆和桑兴皓身上的外袍前两天刚刚洗净,不论是面料还是上面的刺绣,都是极好,一看就是大家出来的子弟。
难怪如此多礼,沈映书起身朝桑榆拱手行了一礼:“多谢姑娘。”
“是我们要多谢摊主才是。”
“敝人沈映书,旁人谬称一声沈秀才,不知姑娘芳名?”
他这话有些逾矩,哪有第一次见面就问姑娘芳名的。
不过桑榆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人,就一个姓名而已,人家率先说出名字,她哪有不告知自己名字的道理。
她微微躬身行了个揖礼:“原来是沈秀才当面,小女子桑榆,此乃幼弟桑兴皓。”
互相通报过姓名,便也算相识,沈映书连着两天见她过来卖菜,便说:“下次桑姑娘过来就在旁摆摊吧,我这摊位附近向来没旁人。”
“我来卖菜得看老天爷赏不赏脸,并非每日都来,不过还是先谢过沈秀才。”
桑榆早就想好,隔个三五日来卖一次菜,既不打眼又能挣钱。
两人又闲聊几句,桑榆想起一事,试探着问:“不知沈秀才可认得一人?”
“何人?桑姑娘说来与我听听,我识得不少人,应该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