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周策 > 第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

东周策 第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

作者:陈义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22:37:03 来源:泡书吧

书接上文,晋公子姬光返回晋地,震臂一呼,过往旧部陆续拥至麾下,暂且按下不表不。

转而言道郑地,自姬膳手中接管晋北百里沃土,加之郑公姬寐生精心治邦,营中兵强马壮,府没钱粮无数,其兴容程度较之东门战役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郑公姬寐生欲报四邦围攻东门之仇,即而召见群臣商议。

庙堂之上,郑公姬寐生当先说道:“乱世当道,弱肉强食,东门一役至今不觉已过一载有余,孤尝思及此,犹自羞愧难当,倍感耻辱!四周诸侯欺孤郑室新立,联军围困新郑,猛攻东门数日,致使万余健壮兵勇护城而亡!其中犹以卫、宋是为最烈,孤欲伐之,以慰战死甲士亡灵!诸卿观之,眼下时机允否?”

群臣听毕,无不面显怒色,个个义愤填膺,文臣稍逊,武将更甚!

郑公姬寐生见状,起身摊开双臂,群臣会意肃静,双目紧望郑公面颊,闻其问道:“既诸卿亦如孤所想,君臣一心,其力可断金,然双拳难敌四手,为求全胜,孤意当集全力以攻一邦,诸卿以为当先伐何人?”

待其言落,群臣纷纷进言,有言宋人挑衅无礼之至当先伐之;亦有言郑卫宿怨仇深似海不可不伐;更有言陈、蔡势弱可伐其一。

众臣口径不一说法各异,郑公姬寐生一时难以定夺,目观群臣,但见列首一文一武祭足、颖考叔二人各居其位不置一言。

郑公姬寐生先向颖考叔说道:“考叔为将年久,数与各邦交战,深知其利弊,欲伐何人,但听考叔之言,孤必从之!”

颖考叔闻言回道:“君上高看臣也!宋、卫、陈、蔡皆负吾人血债累累,先伐何国均无亦样,但凭君命,臣定血战疆场一血前耻!”

郑公姬寐生闻言频点其头以示赞赏,即而转面望向祭足问道:“祭子无言,亦与考叔同意乎?”

祭足见问,拱手回道:“臣意确与考叔一般无二,然君有问,臣主当先伐卫人,卫人刚经州吁之乱,人心不聚军心不稳,于吾大为有利!”

郑公闻言大喜,续问到:“如卿所言,当先取卫人何地?”

祭足回道:“即为复仇之战,不战则已,要战便要战得惊人,臣意当全线出击卫人边境!”

待其言毕,郑公姬寐生起身渡步思索一阵,继而纳其言,当堂颁下君令:“孤意从祭子之言,先伐卫人,着颖考叔统领全军,祝聃、暇叔盈、子都三将副之,传令三军,全线出击,北进入卫!”

颖考叔应诺而退,到得军营,聚兵点将,将郑军分为四路,前路子都为将,中路直出取牧邑;右路祝聃为将,经共城取敌百泉;左路暇叔盈为将,出延津取敌贡城;颖考叔自领中军兼顾三军。分兵已定,各将依令而行。

突遇郑军来袭,卫军惊慌失措。

一时间,闹得卫室上下不得安宁,郑军所到之处,卫军纷纷弃城而逃,让关而降!

数日之间,郑军接连攻克卫人十余坐关隘城邑。

卫公姬晋连夜召见群臣,商议退敌之策。

时右宰丑因拥立新君有功,被拜为上卿,官及大夫,君前献言道;“新君初立,军心不稳,难以抵敌,与其硬碰,难以取胜,若不南向入燕,求其相助,卫燕世代交,定会出兵相助!”

卫公姬晋初为君主,遭遇敌军大举入侵,正值无计可施,闻言有策可解,忙问道:“如此,何人可为得为使?”

右宰丑自荐道:“吾与燕侯曾是旧识,愿为君上走此一遭!”

听毕卫公谢道:“如此有劳右卿,卫室安危便在卿手,愿卿马到功成!”

右宰丑拜别,领一队轻骑护卫直奔南燕。

事情紧急,右宰丑一行趁着夜色一路急驰,及至天明便抵南燕。

不待传召,直奔南燕侯府,门前喊话急事求见。

卫士入内通秉,燕侯不及更衣书房召见。

不待燕侯开口,右宰丑拱手说道:“郑人侵卫,危及南燕,卫燕交好,望君相助!”

燕侯闻之一惊,起身问道:“郑军现到何处?”

右宰丑回道:“现于与吾军对峙边境!”

闻言,燕侯缓缓坐下身躯,低头说道:“即与南燕无干,孤亦不好插足!”

右宰丑直言接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卫地南境若失,彼时南燕孤立无援,郑人反手即可灭君宗庙!”

听其言毕,燕侯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缓缓起身问道:“卫使需孤出兵几何?”

右宰丑依旧直言不讳回道:“郑军势大,望君倾邦所有以预强敌!”

燕侯无奈,只得点头应允。

旭日东升,南燕大军约计万余人陆续开出大营,右宰丑随同燕侯并骑列于队首,一路望北而行。

不料此事尽被郑人斥候探知,飞鸽传音新郑。

郑公姬寐生闻迅,与朝商议应对之策,众臣皆言调回伐卫大军保境安民。

郑公姬寐生闻之,笑问众臣:“伐卫尚未取得成效,稍有风吹草动,即撤军回境,且不说诸侯如何看孤,只说阵亡将士何以瞑目?”

群臣无言以对,朝堂之上一时鸦雀无声。

郑公姬寐生续言道:“孤已思得御敌之策,诸卿且听之。卫即借南燕之手,孤亦可借王师之力,面上孤仍是周室卿士,与王借得数千精兵,算不得什难事。加之新郑护城甲士亦有数千,两军合计近万人,抵御南燕所部错错有余!为免考叔伐卫之师受其影响,孤意将其引至制邑,制地凶险易守难攻,更有虎牢之固,足以御敌关前,另出奇兵袭其后。其时燕军必乱,孤再领兵出关对其前后夹击,可轻而易举将其歼灭于邦内!”

待其言罢,群臣皆言好计策。

祭足出而拜道:“君上计划周全,臣难企及,唯有一点,臣颇忧虑!南燕距制迢迢数百里,何人为饵可得将其引往!”

郑公姬寐生敛言回道:“孤已思定,此战孤必亲征方能成事!”

闻言,朝堂一片哗然,皆言不可。

祭足默然,其心下知晓,此饵非郑公不可,不放出大鱼,怎能引蛇出洞。

当下应声说道:“臣求随君出征,与君同生死!”

原繁、泄驾亦同生接道:“臣等亦愿伴君左右!”

郑公姬寐生豪气顿生起身说道:“如此甚好,孤与汝等同赴沙场生死与共!”

朝后,郑公姬寐生赴周借得王师五千,将其分为前中后三路,前军二千原繁为将,后军二千泄驾统领,中军一千护卫郑公、祭足居中而行。

三军一路急驰,欲在燕军入卫之前将其截住。

燕军斥候探得郑公姬寐生亲征,随即报燕侯。

燕侯问计于右宰丑道:“郑起援军将至,吾军奈何?”

右宰丑略为思索一阵再次问道斥候:“郑军为将者何人?”

斥候不假思索直言回道:“郑君姬寐生!”

闻言,右宰丑抚掌大喜道:“真乃天助我也!”

燕侯见状不解道:“敌援兵将至,卫使不忧反喜是为何故?”

右宰丑正色回道:“擒贼先擒王,吾军人数倍于郑君所引援兵,胜之犹如探囊取物!如若擒得姬寐生胜过歼灭郑军十万!今其送上门来,不若老天助吾耶?”

燕侯细下想想确是此理。

遂与右宰丑一同,调转兵锋迎将郑公姬寐生援军而去。

然则此举正合郑公下怀,两军相遇于野,各自摆开阵势。

不待叫阵,燕侯挥师一拥而上,不及交锋,郑公领军而退,望制邑而去。

燕军谓其胆怯,于后紧追不舍。

一路上,几被追上,幸得原繁、泄驾英勇,拥君冲破重围,有惊无险,终得护君安全进入虎牢关内。

燕军追至关下,仰观虎牢雄关高十余丈,皆由巨石垒成,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万余燕军想要破得此关,无异于痴人说梦,加之卫地北境战事吃紧,燕侯与右宰丑商议,欲弃攻关,转向经此北上救卫。

刚要拔营欲走,关内冲出郑军数千于后追击冲杀一阵,燕军刚要回击,郑军迅即退回关内,致使燕军无计可施。

如此数次,原繁、泄驾轮流为将,搅得燕军进退两难,进有虎牢天险,退有追兵袭扰。

如此僵持得数日,燕侯、右宰丑方知中计,是夜尽起营中大军,欲趁夜色掩护退回卫境。

然为时已晚,曼伯、子元得君密书,领新郑护城卫士五千余人赶至,已将其去路截断。

原繁、泄驾亦趁此时帅兵出关,对其形成包围态势,协同曼伯、子元所部前后夹击。

四将犹如鬼魅,于燕军阵中横冲直撞。

燕军突遭夜袭,全然不知郑军实力几许,各自为战,欲求冲至外围逃命。

两军激战大半夜,燕军大部被歼,少数燕军护卫燕侯、右宰丑突围奔回南燕。

自此一战,南燕一蹶不振,此后百年间,遭至四周列强蚕食以至灭邦。

右宰丑亦因此战失利,遭政敌攻颉,被迫自请下野。

亦因此势,郑军袭荡卫地,卫军无力还击,北境十余坐关隘城尽属郑室。

郑师得胜凯旋,名震海内,自不必说。

话锋转回晋地,晋公子姬光欲复君位,求得周师相助,自回晋地重集旧部,时至今日,麾下已聚得兵马二万余众。

晋公子姬光遂致书与周王姬林,约期举事。

周王姬林接书后,应先前之约,令虢公领兵前往。

两军会师翼地郊野,主帅相会商讨攻取翼城方案。

公子姬光复仇心切,主力敌强取翼城。

虢公老谋深算,主智取引敌阵战。

二人各抒己见,一时陷入胶着,忽闻奏报,翼城匪首姬称营外叫战。

二人正怕姬膳据城不出,强行攻城伤亡巨大不说,且说翼城墙高池深,能否攻下还待两说!

不期此子居然弃城不守,反倒出城邀战,姬光大喜,当即整军出营迎敌,并请虢公领兵出营后门,超敌后路,断敌归路。

两军各自摆下阵势,姬光阵前喊话:“大胆反贼,欺吾晋室无人耶?竟来送死!”

姬称闻之亦怒骂道:“手下败将,何敢如此猖狂?看吾取尔狗命!”说罢,引军杀出。

姬光亦不示弱挺枪迎战。

眨眼间,两军撞在一起,战车横行于地,箭雨满天纷飞。

两军势均力敌,杀得难解难分。

此时虢公领军于姬称背后杀出,姬称连忙分兵迎之。

腹背受敌,姬称军渐显颓势。

姬光亦是历经沙场腥风血雨洗涤之人,见此光景,愈加胆壮领军奋勇杀敌。

城外人马穿行喊杀震天,城内亦是人流涌动乱做一团。

原来姬称领军出城并未请得姬膳将令,自恃功高未将姬光放于眼里,私自领兵出城。

姬膳得知消息,欲将其拦下,然为时已晚。

自知姬称此行必败,翼城将难以守住,遂令百官引领城中百姓出城避战,并将城中粮草细软尽皆迁运至曲沃。

城中事毕,姬膳登上城头察看战况,眼姬称节节败退,晚则有性命之虞。

姬膳爱子心切,不顾群臣谏阻,亲领三千甲士出城营救姬称。

姬膳一马当先,趁乱冲进敌军阵中,三千精兵由如一把利刃,硬将姬光铁桶似包围圈撕开一道口子。

阵中寻见姬称,姬膳杀出一条血路冲至跟前,令其着速退兵,姬称心有不甘,不顾父言只身杀向敌军。

姬膳催马追赶,欲将其拉回,着急护子未防得身后暗箭,一箭钉于肩头,臂膀吃疼乏力缰绳脱手跌落马下。

姬称回头望见父君坠马,赶忙上前将其救起,此时已全无杀敌之意,同骑一马护得姬膳一路杀出重围,欲归翼城。

姬膳在其身后说道:“敌军势大,翼城难以阻敌,先回曲沃再做打算!”

姬称领命弃归翼城,领兵转向直奔曲沃而去。

姬光于后追击百里,大胜而归。

进得翼城大摆劳军宴,宴上有功者赏,有过者罚。

并于府库挑出珍玩器物三箱,交于虢公,以谢周王出兵相助之恩。

是夜,翼城灯火通明,满城尽显胜利喜悦!

再说姬称自回曲沃,其父姬膳肩头中箭,因撤军途中道路崎岖颠簸,加之失血过多,导致伤口感染高热不退,自回曲沃便一直处于昏睡不醒。

姬称心感愧疚,无日无夜守于塌前伺候。

如此过得半月之久,姬膳方才缓缓睁开双眼,姬称见父君苏醒,连忙传唤郎中。

姬称跪于塌边,双目含泪心中大喜,紧握父手致歉道:“儿臣不孝,致父重伤,万死难以辞疚,幸得上天怜悯,吾父得以醒转,儿臣之幸,曲沃臣民之幸!”

姬膳伤势太重,气虚乏力低声回道:“吾儿莫要太过自责!”话音未落,一阵急促咳嗽。

姬称上前轻抚其父胸口,良久方才止住,其父一把抓住姬称手臂续言道:“吾自知天命将至,已无多少时日,曲沃将由汝接手,汝要切记,为君者当以宗庙社稷为先,万不可凭血气之用而枉顾宗庙大计!”

姬称猛点其头,泪眼婆娑回道:“父君万年长青,切莫言此不吉之言,儿臣年幼难当大任,有待父君在侧叮聆教诲!”

姬膳怒道:“人生自古谁无死?何来万年长青,方才所言,汝用心记否?”

姬称自小从未见姬膳发如此大火,连忙回道:“儿臣谨记,铭刻于心!”

姬膳这才放开姬称臂膀,仰卧于塌,眼望于天,双目含泪叹道:“功业未成身先死,含恨九泉志未竟!”

言讫昏厥,如此又耗的一月时日,终因伤重不治身亡,后人念其德称之为曲沃桓叔。

其子姬称承父之志,继掌晋室曲沃一支,姬称谨尊父君遗命,开荒拓地用以富民,重功轻爵用以强兵,意图再入晋室。

晋人同室操戈,数动刀兵,百姓流离失所,纷纷流向周边诸侯以躲避战乱,靠齐者入齐,邻周者入周,各寻近邻而入。

其时亦有不少难民离晋入卫,时郕人食邑邻近卫境,郕伯姬桥多次出兵侵入卫境,抢夺难民财物,精壮男子一律抓回充军。

卫公姬晋闻之大怒,朝堂之上大骂群臣无能,问其缘由,戍边大臣回道:“臣亦多次派兵围剿,只恨郕人太过狡猾,望见吾军身影,便逃得无影无踪,令吾军疲于奔命,偶而剿杀得郕人几支小股部队,但难伤其根本,几日过后,郕人依法炮制卷土重来。”

卫公正在气头上,加之新近卫郑交锋大败,心中窝火无处撒气,闻其所言起身怒道:“郕人所为,人神共愤,无道昏君,人人得而诛之,孤欲灭其宗庙,何人愿替孤分忧?”

见问,公子姬朔挺而出请命道:“儿臣愿往!只需精兵一万,儿臣定取郕侯项上人头回见父君!”

卫公姬晋大喜,当堂敕封姬朔为定郕将军,许其精兵一万,战车三百,责令十日之内,攻取郕人全境。

公子姬朔接过兵符领命而出,于朝歌大营中点起大军,直往郕地而去。

郕卫接壤,姬朔大军行不过一日,便抵郕人边境,郕人戍边部队望见公子朔大军开来,早已弃城而逃。

不到三日,姬朔大军席卷郕境,聚兵盛城,姬朔剑指城上喊道:“开城投降,饶汝不死,如若不然,吾必帅兵踏平胜城!”

郕伯姬桥立于城头,眼望城下卫兵,旌旗招展甲士林立犹如蚁群,郕室地小兵微,与其相争必败无疑。

然郕伯姬桥即敢侵犯卫境,料知必有今日,心中早已想好应对之策,见姬朔城下喊话,亦于城上应道:“郕室卑微,岂敢冒犯将军虎威,可否容吾考虑一日,明日再与将军答话!”

姬朔城下闻的姬桥之言,似有妥协之意,便也不再施压,收剑回道:“吾便容汝一日,是战是降,汝自衡量!”说罢,收兵后撤十里安营扎寨。

是夜,公子姬朔正于中军帐内秉烛夜读,闻得帐外熙熙攘攘。

姬朔疑是郕人劫营,放下手中竹简,取过配剑快步走出帐外,大声喊道:“何事如此吵闹?”

守帐卫士奏报:“营外一男子鬼鬼祟祟,疑为郕人细作,哨兵将其擒住,绑缚帐前听候发落!”

说罢,一从兵士押缚一黑衣男子由帐后转出,行至姬朔面前,姬朔问道:“汝乃何人?于吾营区晃荡有何阴谋?”

黑衣男子拱手回道:“小人盛瑾,郕伯膝下任职,奉命前来拜访将军!”

姬朔斥道:“深夜入吾营区,可是探吾虚实?汝主有何阴谋,速速到道来,如若不然,定叫汝求生不能,求死不可!”盛瑾神色自若回道:“将军错怪小人也!日前将军领兵围城,车马塞道一眼可见,何用小人冒死前来打探虚实,郕伯遣谋前来另有他事以告将军!”

姬朔怒言道:“何事?快说!”

盛瑾环顾四周拜道:“还请将军请退左右!”

姬朔令人解其缚,说道:“汝随吾来!”说罢,走入帐中。

盛瑾随后而入说道:“郕伯今见将军兵威,自知非将军敌手,特遣小人前来投诚。”

姬朔端坐将台,肃言问道:“投诚便投诚,何故深夜来访!”

盛瑾回道:“日间,将军兵围盛城,城上城下难以叙说!郕伯深知盛城于将军而言势在必得,然文服总好过武服千倍!只需将军应下郕伯一请,郕伯愿开城迎候将军!”

姬朔不解问道:“何谓文服?何谓武服?于吾何益?”

盛瑾笑颜回道:“文服即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为上上策,武服自然便是领兵强取城池,兵书所言下下策,损兵折将不说,攻取一座破城,将军要之何益!”

待其言毕,姬朔冷笑接道:“如此说来,郕伯还有心为吾着想!且说郕伯所求何事?吾自有定夺!”

盛瑾大喜应道:“不为别事,只愿将军网开一面,存其宗庙,郕伯愿领郕人世代崇卫,年终贡赋!”

姬朔闻言,心有所动,然心中不愿就此空手而归,于是掷剑于案假颜怒道:“郕伯侵吾边境,君命灭郕以儆效尤,如此,汝教吾如何面君交差!”

盛瑾回道:“将军勿忧,此事郕伯已为将军考虑周全!以示城意,郕伯特备下一箱珠宝,价值千金,并着下尊卫文书,待将军返朝时一并交由将军带回!”

姬朔闻言回道:“看在郕伯如此心城份上,吾便替君做主存其宗庙,然吾有一言,郕使带归郕伯,望郕伯以此为鉴,勤政爱民专心治邦,如若再犯定不轻饶!”

盛瑾维维称诺,其后姬朔派兵护送其回城。

次日,郕伯姬桥大开城门,迎进姬朔大军,并摆酒置宴慰劳三军。

席间,郕伯姬桥兑现前诺,交付降卫文书及珠宝一箱。

姬朔大赞姬桥乃识时务之俊杰。

与城休整三日,姬朔随即帅军返卫。

卫公闻知姬朔伐郕始末,对其赞赏有加,愈加喜爱此子,是年立其为太子。

转眼入秋,天下诸侯征伐不断,神州大地狼烟四起,如说还剩一方乐土,此处必属鲁地无疑。

自鲁公姬息即位以来,少有大战,偶与周边诸侯生出嫌隙,皆以好言说合。

时近九月,公母仲子祭辰将至,其时仲子庙亦将建城。

鲁公姬息欲在祭祀之时献演万舞,礼说万舞乃天子御舞,怕有僭越,问于众仲:“孤欲行万舞,礼制所限,可有折中之法?”

众仲回道:“万舞及公,君为公爵,行之无碍,君上可以执羽人数加以区分,天子行八,诸侯行六,大夫四,士二,君上可行六羽之舞!”

鲁公姬息大喜,从其言,诸侯始用六羽!

祭祀大典刚过,宋人遣使求援,原是宋人趁郑大战燕、卫,无暇他顾之时,突袭邾人,侵占其田地。

及后郑卫之争,郑人大胜腾出手来,邾人求救于郑,郑公念及讨滑之时,邾人出兵相助有功,更兼新近宋人为首围攻东门,郑公对其恨之入骨,早有复仇之心,今得口实,可谓出师有名。

郑公当即答应出兵援邾,时伐燕所借王师还未归还,令子都为将,统领郑兵、王师二军,连同邾军三路大军侵宋郛地,危及宋都商丘。

宋军独木难支四处求援,其时卫军正与郕人交战,难以抽调兵马,陈、蔡与郑邦交缓和,不愿出兵。

听闻鲁公与邾生隙,因而遣使访鲁寻求相助。

鲁公得知来意,亦有意出兵相助,问道使者:“郑军已至何处?”

使者见问,担心将战局说得过于严重,鲁公不肯出兵相助,因而回道:“吾主宋起兵及,御敌于境外,郑军未曾踏入宋地一不步,然两军势均力敌做拉锯之争,亦非长久之计,望君出兵助吾!”

鲁公闻言,心中疑惑,数日之前,便听闻郑军已侵入宋人郛地,如今而言师未及邦,足见宋公非可交之人,即然宋人心志不城,孤又何需为此吃力不讨好之事,由是便以言婉拒。

宋使见其不肯相助,这才实话相告,然为时已晚。

鲁公当堂怒斥道:“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告曰'师未及国’,非诚也!”

乃退使者之请,告累还宫。

入鲁一趟,宋使徒劳无功,百般无奈返邦告知宋公详情,郑、邾大军声势浩大,宋军抵敌不过,只能目睹其瓜分郛地。

朝堂之上,宋公大发雷霆,大骂鲁公薄情寡义之人,末了又来指责群臣无能。

肝火泄毕,宋公续问道:“郑人欺孤太甚,众卿可有良策助孤讨回颜面!”

群臣默然,良久无人做答。

宋公见此摇头叹息,意欲退朝还宫。

此时,大司马孔父嘉出而奏道:“臣有一策,愿君祥闻!”

宋公闻之大喜,申手请道:“卿有何谋?速请道来!”

孔父嘉领命款款道来:“郛地沦陷,郑人重兵把守,难以取回!不若趁其得胜志骄之时,突起大军袭取郑人长葛!郑军若是引军驰援长葛,吾军则可就势复取郛地,此计可令郑军首尾难顾,必失一头!”

宋公闻之大喜从其言,给予甲士一万,战车五百,当堂拜其为将领军出征郑境。

孔父嘉领命而出,到得商丘大营,点起大军密发长葛。

大军行至长葛,孔父嘉按下战书不发,挥军直取城池。

未曾想到郑军守城有方,几番强攻未曾踏上城楼一步,料定城中必有大将驻守。

未知实力几许,为此孔父嘉收回大军暂停攻城,派出细作混入城中打探军情。

三日后,细作回营复命,奏知孔父嘉,守城大将乃是郑公子姬忽,守城甲士五千余人,城墙似有整修痕迹,在其大军强攻下丝毫未损,加之守城器物一应俱全,强行取城只是徒增伤亡而以。

孔父嘉闻得奏报喜忧参半。

喜者,乃为城中养有大鱼公子姬忽,若能擒得胜过取敌十坐城池。

忧者,乃为长葛城坚池深难以取下。

是夜,孔父嘉一夜未眠,冥想苦想,终得一计。

次日,孔父嘉点起全营兵马倾巢而出,列阵于城下。

孔父嘉出阵喊话:“城上主将何在?请上前答话!”

公子姬勿披甲而出,城上回道:“姬忽在此!”

孔父嘉笑道:“几经交手,老夫料知城必有大将驻守,不曾想原是公子,不知公子何以到此?”

姬忽冷笑回道:“奉命到此,孔父是否很是失望?”

孔父接道:“何来失望之说,长葛老夫势在必得,奉劝公子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早献城池,以免战乱之苦!”

姬忽亦于城上怒道:“多说无益,有胆便来抢城!”说罢,转身退入城中。

孔父嘉亦领军后撤。

随后下令全军,将长葛城四面围定,所有出城道路设立哨卡,禁止人员出入,并掘断入城水源。

姬忽少年将才,早已做好应对方案,城中所储粮充裕,足够全城百姓及守城大军食膳用半年之久,并于城中四处掘井开辟水源。

两军各出奇招,相据于长葛。

闻知姬忽被困长葛,新郑朝堂之上乱做一片,颖考叔请命而往,欲解世子之围。

郑公姬寐生亦钟爱此子,然宗庙社稷当堂先,未有轻言应允,转而问道祭足:“众卿之中,唯有祭子不发一言,不知卿意何为?”

祭足见问,拱手回道:“臣以为,以公子将才,长葛半年之内可保不失,然公子毕竟乃君上爱子,事关重大,因而臣未敢轻言!”

郑公连连摇手说道:“姬忽亦为郑人,为郑排忧解难,亦属分内之事,依卿之意,孤当何为?”

祭足回道:“依臣拙见,解下长葛之围,亦只是治标不治本之法。宋公野心不死,终是吾等一大隐患!臣意一战将其降服,以绝后患!”

郑公听得兴起,接言问道:“郑、宋实力相当,何能一举将其降服!”

祭足续道:“以郑一己之力,自难成事,齐郑交好,君可连齐共伐之!”

郑公心中有疑,再问道:“四方诸侯救之,则当如何?”

祭足胸有成竹,为其解惑道:“吾观中原诸侯,鲁、郑、宋、卫、陈、蔡为大。余皆不足为虑。卫牧一战,卫人自顾不暇,无力援宋;以利连鲁,可断援宋之念,;威震陈、蔡,迫其不敢援宋,如此中原再无援宋之邦,宋将孤掌难鸣。”

郑公闻言大喜,抚掌而言:“祭子一语中的,然长葛律属郑土,亦不可不救之,有劳颖考叔领兵前往解围!”

大事商定,无事退朝。

颖考叔领得兵符径直前往新郑大营,点起大军开赴长葛。

郑室大军大部尽在伐宋郛地,颖考叔只领得兵马二千余人,赶赴长葛救援。

事情紧急,颖考叔帅军一路急驰,不到半日,便抵长葛。

不待休整,立即摆开攻势,意图冲破敌军包围圈进得城中,与姬忽会师,两军合二为一,再寻机破敌。

然数次整军突击未果,只得下令暂退。

此时,颖考叔正于大帐之中思考破敌之策,闻报擒获宋卒一名,颖考叔令其压入大帐受审。

受缚宋兵一路喊道;“吾乃郑兵,奉公子之命,求见颖将军!”

颖考叔闻言斥道;“即为郑兵,何以身着宋服!”

小卒回道:“吾乃公子帐下执戟郎中,公子闻得将军来援,特遣小人扮做宋兵混出城外。”

颖考叔疑道:“何以为证?”

小卒言道:“公子书信藏于胸前,将军可取而观之!”

颖考叔令人取来,展卷观之:“长葛被围,人畜皆不得出入,闻得颖公援兵救之,遣心腹着宋服而出,以报安好。利此传以数言告以颖公知晓,吾虽困守孤城,然牵制宋人大军于此脱身不得,颖公可劝父君,利此良机寻计图宋。吾之安危,颖公自安心,半年之内,吾必保长葛不失,可知宋人能否撑持得半年之久?”

阅毕,颖考叔自言叹道:“公子目光,老夫自愧不如,君上生得此子,宗庙幸甚,郑人幸甚!”

言罢,命人解开绳索,将小卒带出犒劳,随后传令三军拔营返回新郑。

一路无话,到得新郑,颖考叔献上公子姬忽书简。

郑公姬寐生阅后,大赞其子文武兼备国之栋梁,遂罢援救长葛,专意实施图宋之策。

中原大地将再遭战乱风暴洗礼,孰是孰非自难评说,春秋争霸由此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