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64章 坚定不移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64章 坚定不移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3:28:48 来源:泡书吧

而且夏白的态度始终坚定不移。

夏白有何底气?

夏白笑着答道:“原因我其实已经说过。”

“既然郭侍郎想要了解更多,那我就再详细解释一下。”

“自宋朝以来,加上元代,数百年的历史中,君*力逐渐衰微,士大夫因此风光一时。”

“即便在元代,汉人的地位虽低,但由于实施包税制,只要地方按时缴纳赋税,朝廷便不过问地方事务。”

“地方士大夫的势力近乎无所不能。”

“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与皇帝共享天下。”

“数百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已深深植入士大夫心中,但这并非当今陛下所能容忍的。因此在胡惟庸谋逆时,遭到当今陛下的雷霆打击,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一批批士大夫会前赴后继。”

“陛下唯一的解决之道,只有杀戮。”

“这是一场惨烈的斗争。”

“我这样的特殊存在,造成了这样一个奇异的局面。”

“明明两边都不接受我,却又不得不接受我,因为君臣都想尽快找到一个新的平衡。”

郭桓不禁笑了。

他已经明白了夏白为何还能活着的原因。

因为皇帝需要重新确定君臣间的平衡。

过去朝廷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无数,士大夫全面退缩;要么皇帝让步。

但夏白的独特出现,给了朝廷第三种可能。

不过,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无足轻重。

紧接着。

郭桓的脸色变了。

他突然想到一件事。

不是说夏白的选择不重要,而是皇帝有意保留他。

因为皇帝不会妥协,也绝不会退让。

然而正如夏白所言,士大夫会不断涌现,但如此强硬的君主却未必能世代延续。

皇帝是在为未来留下另一种选择。

一瞬间。

郭桓思绪混乱。

他开始感到迷茫。

片刻后,郭桓猛然抬头,冷冷说道:“这只是你的想法。”

“并非其他士人的想法。”

“更不是陛下的想法。”

夏白轻轻一笑,淡然回应:“确实如此,但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原因很简单。”

“因为皇帝的屠刀不会停止。”

“他会一直杀下去。”

“当他杀到天下官吏心惊胆战、惶恐不安之时,我的新体系或许就能初步成型,到那时就能自然而然地介入朝廷,取代那些‘老旧’的士大夫,所以我一开始就表明了态度。”

“你所遭遇的事情与我无关。”

“甚至可以说,你们越是反抗,越是在挣扎,只会让皇帝更加忌惮和不满,那么皇帝的屠刀也会更加无情且迅速。”

“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我则在一旁默默准备,等待皇帝清理完一切后欢迎我的到来。”

夏白笑意盈盈地看着郭桓。

但这个笑容落在郭桓眼中,却让人不寒而栗。

夏白坚信皇帝会对朝廷展开大规模清洗。

他也坚信,皇帝对户部下手,并非由于新的核算方法。

那只是一种借口罢了。

在夏白看来,此事实则是一次*,士大夫借此试探君王底线,故而君王采取了极为强硬的手段。

然而,郭桓对此毫无察觉。

郭桓面容严肃,正色问道:“有何证据?”

夏白摇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郭桓,“我也在疑惑。”

作为旁观者,他清楚郭桓难逃此劫,只是历史上有关郭桓案的细节记载模糊不清。

这类大事,通常与政治息息相关。能让朱元璋如此重拳出击,必然是触及了他的心理底线。

否则绝不会走到这一步。

更何况,胡惟庸案刚过,朝堂上短时间内应无人胆敢挑衅朱元璋。

这正是让夏白不解之处。

郭桓缓缓起身,认真思索起来。

他也觉得此事并非无中生有,经夏白提醒,更是隐约嗅到阴谋的气息。

忽然,郭桓灵光一闪,眼中闪过一丝惊恐。

他明白了。

军饷!

除了军饷,再无其他可能。

郭桓声音微颤,“是军饷。”

“一年前,陛下就提及过北伐。”

“陛下意欲彻底清除北元在辽东的势力,可当时六部核算后发现,若要击溃北元太尉纳哈出的军队,朝廷至少需调动二十万大军。除兵部外,其余五部皆持反对意见。”

“毕竟十七年前,朝廷刚经历过一次北伐,财政状况早已捉襟见肘。”

“朝廷根本无法承担二十万大军的开销。”

“在陛下的坚持下,户部只能向各地地主和商贾‘借款’。”

“据户部估算,这种方式相当于将赋税翻倍征收。虽然在陛下默许下勉强推行,但即便将全国的纳税比例提高一倍,也需数年才能筹齐北伐所需的军费和粮草。”

“户部内有不少官员对此十分不满。”

郭桓的声音愈发颤抖,他已经逐渐看清*。

皇帝这是打算拿户部开刀。

------------

听到军饷二字,夏白瞬间明悟。

他终于明白郭桓案的真正缘由。

郭桓贪了吗?

毫无疑问,肯定贪了。如此巨大的利益,谁不动心?

但更大的背景其实是北伐。

朱元璋此生最引以为豪的只有两件事:赶走外族统治者和调和南北方的矛盾。前者是他毕生追求的政治成就,洪武年间北征共达十三次之多。

起初夏白并未察觉其中隐忧,然而如今他已完全领悟。

十三次!

即便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度,但如此频繁的战争仍让百姓难以承受。最后不得不靠征收赋税来维持军需。

按照卫所制度的规定,每战需从军户中抽调两名成年男子,一名为主力战士,另一名作为辅助人员随行;若主力阵亡,则需家中再次补充一名新成员。在那个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时代,这样的做法无疑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

更何况明朝几乎每隔一年就要发起一次北伐行动。

男性劳动力的大量损耗使整个社会面临严峻考验。短期战役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长期下来就必须依赖官方调配资源。

夏白内心深处感到阵阵寒意。他忽然想起了一句话:“无数黎民百姓生于战乱之中,在污秽泥泞里辛勤劳作,最终客死他乡。他们活着如同荒草般卑微,死后也无人问津,然而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用生命守护着那座象征权力与荣耀的金殿。世上再无更高贵的回报。”

这就是朱元璋正在做的事情——为了留下千古流传的伟大业绩,不惜榨干天下万物。

“荣华富贵从来不属于平民百姓,而那些默默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却大多出身平凡。”夏白喃喃说道。

郭桓等人同样成为所谓丰功伟绩背后的牺牲者。

朱元璋渐渐衰老,不知还能活多久。尤其是去年经历了一场重疾后,他更加渴望尽快实现心中的目标——早日完成驱逐敌寇的任务,并彻底消除北方对国家构成的威胁。在这种紧迫的心情驱使下,他动用了绝对权威*各级官员为即将到来的战役筹备粮草物资。

可是郭桓等人对此态度消极,并未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

因此才爆发了这次针对财务状况的大规模审查行动。

导致他们丧命的原因就在于违背了皇帝的意志。

皇上的丰功伟绩绝不能被任何人质疑。

作为臣子,只能服从命令。

朱元璋真的不清楚郭桓等人的*行为吗?

他当然清楚这一点。

甚至正因为知道郭桓等人*,才特意指派他们去筹措军费。

户部的筹款方式本就不清白,而朱元璋绝不会承认这些,更不会真正承担那些所谓的“借粮”,于是需要有人替天下的怨恨背锅,这个人选便是郭桓等官员。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他们全部处决。

死无对证。

夏白回过神来,理清这一切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老朱确实心狠手辣。

至此他终于明白了《明史·刑法志》中关于郭桓案的记载:牵连到各地官吏,死人数以万计,搜刮的赃物遍布全国,导致许多小康家庭倾家荡产。

简而言之,朱元璋这次狠狠敲打了天下。

通过惩治与郭桓勾结的同党,他将民间富庶之家的财富洗劫一空。

手段之毒辣,令人发指。

难怪后来引发了民愤,为了平息众怒,那些审理此案的官员也被杀害。

然而,那些被强行敛取的钱财却尽数流入国库。

此事已成定局,再无任何更改的余地。

朱元璋接下来北伐所需的军费,正是依靠这次从百姓身上榨取来的脂膏。

夏白终于明白,为何当初朱元璋会如此大方地拿出五万两银子给他,因为朱元璋早已布下了一个一本万利的陷阱,他算计的是人性,算计的是郭桓等官员的贪婪与私欲。

而这些人果然中计,也被牢牢套住。

他们根本无力辩驳。

因为他们确实从中获利,只是普通百姓却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但朱元璋毫不在意。

他关心的是如何彻底击败北元。

夏白皱眉沉思。

尽管他已看清整件事的全貌,却无力改变什么,徒有雄心壮志却难以施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其中寻找机会,为天下做出些许改变。

至少不能让局势完全僵化。

尤其是工商业。

一旦郭桓案爆发,以朱元璋的冷酷手段,必然会断绝民间的财路。

民间工商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明朝经济也将倒退回小农模式,这本就是朱元璋的意图之一。

但这并非夏白希望看到的结果。

天下或许行进得慢些,却绝不可逆转。

夏白侧过脸,瞥见郭桓那如丧考妣般的神色,心中悄然叹息。

这局面,郭桓自身难辞其咎。

即便怨恨,也只能怨自己贪墨成性。

然而,纵使清廉又能如何?在这般严酷的情势下,依旧难以逃脱厄运。

君命如山,臣不得不从。

眼下朱元璋心意已决,欲将此事的罪责尽数推至郭桓等人的身上,他们根本无处遁形,连辩解的机会都未曾获得。

许久之后。

郭桓才勉强平复情绪。

他的脸色仍旧苍白,唇色微青。

他注视着夏白,低声说道:“初入应天府时,我仅携郑袄同行,衣衫褴褛,也曾怀揣壮志,一心只想辅佐陛下与大明,此生便足以慰藉。”

“可当我步步踏入朝堂,直至陛下面前,才初次明白。”

“立于陛下身前之人,唯有两类。”

“支持者,或反对者。”

“别无他途。”

“陛下亦不会提供第三种选择。”

“也正是此时,我首次,亦是屡次后,面临同样的抉择。”

“原则,抑或利益。”

郭桓倚在椅上,气息微弱地看着夏白,嗓音沙哑:“我曾犹疑,也惧怕,但终究.”

“选择了后者。”

“我不想再这般挣扎。年逾五十,我阅尽元人暴虐,历经战乱*,尝尽辛酸劳苦,不愿再如此生活。这不是我所愿,亦非我应求的一切。”

“我也想像旁人一般。”

“原则?在利益之前,又有何价值?”

“今日……君命如斯,我又怎能苟活?”

话音未落,郭桓眸中闪过一丝狠厉,他紧攥椅柄,冷冷道:“但我亦要看一看,陛下是否真的如此冷酷,敢将六部官员尽数屠戮。我郭桓虽死无憾,我承认,饱读诗书,深知忠君之道,我不会抗拒,必将知无不言。”

“我想瞧瞧,陛下敢不敢下手。”

“能否让六部头颅落地,能否令朝堂尽为空缺。”

郭桓双目充血,面容扭曲,他盯着夏白,眼底写满复杂之意:“小子。”

“汝甚聪慧。”

“深谙把握时机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