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 第52章 优秀的青年才俊都能自由挑选

“遇变故时,也可稳住军心。”

“第七,军事学院的招生首先面向指挥使及更高阶的武官展开,之后逐步扩展,确保其影响渗透到整个明朝军队。”

“为每位武将在学院建立档案并集中培训,朝廷便能更清晰地掌握每位将领的具体状况,这对掌控军队极为有利。”

“第八,凭借有功勋的贵族、高级将领的支持,日后学院招收年轻学员时,就会吸引众多追求者。”

“优秀的青年才俊都能自由挑选。”

“以此为基础,逐步替换军队中的将领。”

“时间久了,天下将领都将出自军事学院,遍布各大军营。”

“有了他们,再有武将企图单独对抗朝廷,就几乎不可能了。”

“第九,可以设立一种新制度,让储君或天子亲自出任军事学院院长。”

“这样一来,即便未来的**没有领兵经验,但由于门生遍布全军,也能在军中拥有深厚根基,从而巩固皇权。”

听完这番话,朱元璋拍手大笑:“妙极!妙极!妙极!确实是个妙计,就这么定了!”

“按照你说的,开办军事学院,并由你担任首任院长。”

朱允熥喜不自胜,连忙说道:“多谢皇祖父!”

他心中还有其他想法,打算以这所军事学院为基础,逐渐构建一支全新的现代军队,使大明的军力超越这个时代。

当然,这些暂时不用告诉朱元璋。

他在朝堂上的根基尚浅,仅靠血缘关系让武将勋贵基于利益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执掌军事学院后,他就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班底。

朱元璋又说:“用功不如用过。”

“听你的,王弼这些人,我不杀他们了!”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如果这样,王弼等人的案件,就不能由你来审理了!”

“今天弹劾他们的人是黄子澄吧?”

“那就把王弼这些武将勋贵,都交给黄子澄去审。”

朱允熥微微一愣,随即明白过来。

先立威,后施恩。

朱元璋对于驾驭臣下的手段确实炉火纯青。

“皇祖父英明,孙儿明白了!”

朱元璋点头道:“后续的事,我们就不管了,你自己处理吧。”

“记住,一定要借此机会,好好收服他们的心。”

“还有黄子澄,以及朝中的那些文臣们,也可借此机会略作惩戒。”

“他们这般轻视于你,理应让他们明白厉害,让你威名远扬。”

“你是将来要统领大明江山的人,行事需当果断狠厉。”

朱允熥轻轻颔首,“祖父所言极是。”

黄子澄等人如此配合,不断送来助力与厚礼,的确值得好好回馈。

随后,太祖又问:“适才你说双管齐下解决武将权势过大的问题,开办军事学院是个好主意。”

“那么另一条路呢?”

……

pS:先奉上这一章,今晚定会多更。

……

朱允熥的计策让太祖愈发感兴趣。

谁能想到,这个年仅十余岁的少年竟能提出这般妙策。

不过转念一想,这也正是少年的优势所在。

心思自由奔放,不受拘束,往往能想到旁人无法企及的良方。

大明有这样聪慧的继承者,实乃社稷之幸。

得知太祖采纳了自己的第一项提议,朱允熥内心渐生几分信心。

进言之前,他已经做好被拒的心理准备。

毕竟要让一位六十多岁的长者改变观念,谈何容易。

对此,两世为人经历过的朱允熥再清楚不过。

家中遇事劝说父母,无论道理讲得多么充分,最终也只能无奈放弃。

根本无法沟通!

然而,没料到太祖比自己预料的更加开明,欣然接受了第一项建议。

这让朱允熥颇感意外。

据说越聪明、见识越广的人越容易接受正确建议。

反之则可能变得顽固不化。

甚至完全不愿倾听他人意见。

他记忆中的明太祖朱元璋向来固执,不像唐太宗那样善于纳谏。

但如今看来,其实不然。

太祖还是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也很正常。

从一开始,太祖就采用了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

后来,刘伯温等人的诸多提议,他大多都欣然采纳。

说到底,老朱一直是个有主意的人,却又很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他并非那种自以为是的人。

只要你讲得合情合理,他就会倾听,并按照你的建议行事。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建立大明王朝。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军中实行双主管制度。”朱允熥缓缓说道。

朱元璋微微蹙眉道:“如今的五军都督府,已设有左右都督,以此来分散权力,保持平衡。”

“大将在外领军,必要时,朝廷也会派遣监军监督。”

“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并无特别之处。”

“不过,监军对军事并不了解,有时反而会牵制将领,导致战局恶化。”

“你的这个办法,又有什么新意呢?”

朱允熥解释道:“我所说的双主管制度,要深入到基层,直至百户级别。”

这是后世的成功经验,基于连队设立,恰好对应百户这一层级。

老朱吃了一惊,说道:“不行,军队作战,首要的是令行禁止,权力必须集中于一人。”

“上面有个监军,打仗时已经多有约束,但影响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若再深入下去,就会形成双重指挥,士兵们不知该听谁的命令了。”

朱允熥摇头道:“虽然是双主管,但各自职责分明,互不影响,并不会形成双重指挥。”

“其中一个主管,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指挥和训练,士兵听他调度。”

“另一位则侧重于监控将士的思想动态,进行纪律检查以及人事安排、将领任命前的考核等事务。”

“如此就能很好地掌控军队。”

“千户以上的级别,再增设参谋,负责制定作战计划。”

“特别重要的事项,由多人共同决定。”

“若是军情紧急,负责指挥的人可以即时决断,事后汇报。”

“因为有双主管及参谋等多人共同决策,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互相配合。”

“既能防止将领长期统领一军而导致专权,又避免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

他仔细整理话语,将此方法详细解说了一遍。

老朱起初眉头紧锁,渐渐舒展开来,最终满面惊讶。

“好!好!好!”

听完朱允熥的话后,朱元璋连连夸赞。

“熥儿,这般精妙的主意,你是如何想到的呢?”

凭朱元璋的见识,自然明白,若按此法施行,虽不能彻底根除武将专权、尾大不掉的问题,但已极为接近。往后武将专权的风险,能降到最低。

那个负责监督军队思想动态、执行纪律检查并参与人事调配之人,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常驻的“文官”或“监军”,但又与传统意义上的不同。

同属军方部署,彼此却不互相牵制,且成为常规,形成制度。

由此,武将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巧妙。

若朱允熥不是自己的孙子,而是某个大学问家,朱元璋恐怕都要当场拜服了。

他自己也曾为此绞尽脑汁,却始终未能想出良策,如今被朱允熥轻轻一句话点破。

此刻,朱元璋内心既激动又高兴。

朱允熥垂首,再次露出一丝悲伤,说道:“父亲在世时,总是在皇爷爷面前监国理政,常常忧虑不已。”

“孙儿想替父亲分忧,便时常在屋内胡思乱想。”

“这些办法,都是那时想出来的。”

朱元璋叹了口气,再度将他搂入怀中。

“好孩子,真是个好孩子!”

朱元璋的眼眶再次湿润。

还是儿子朱标看得清楚啊。

难怪他会立熥儿为继承人。

他如此出色,又是嫡长子,不立他还能立谁呢?

自己差点看走眼,差点选错了人。

那才是真的后悔莫及!

爷孙二人就这样**许久。

朱元璋享受着这难得的天伦之乐。

尽管今日之前哭过几次,但此刻他的心情却从未如此舒畅。

“你四叔对你这样,确实是他不对,但他终究是你四叔。”

朱元璋提到朱棣。

过去他对这个儿子还是颇为满意的。

此时想起,却十分生气。

他怎么能这样对待熥儿呢?

不知不觉间,朱元璋已经忘了,是他纵容并默许,刻意制造机会。

换个角度看,某种程度上,正是他在促使朱棣行动,考验朱允熥。

“孙儿明白,皇爷爷,孙儿并不怪四叔。”

朱允熥心中迅速思索,说道:“四叔性情良善,昨日之事,定非出自他意。”

“孙儿听闻,四叔身旁有一妖僧姚广孝,法名道衍,此人诡计百出,居心叵测。”

“四叔昨日所为,必是他**所致。”

听到这话,老朱勃然大怒:“此妖僧竟敢挑拨朕的亲子之情,立刻降旨,将他凌迟处死!”

朱棣是亲生儿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杀。

但若不杀此僧,岂不是留着祸患?

朱允熥连忙劝道:“皇爷爷,此事不必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