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 第4章 题目与眼前场景毫无关系

\"两位皇子虽在南方长大,未曾见过北方,但也见识过雪景。\"

\"不如就以这长城积雪为题,作诗或词一首,时限一炷香,看谁做得更好。\"

黄子澄说完,嘴角浮现笑意。

通常命题作诗都讲究即景即情即事。

他担心朱允熥有所准备,所以特意反其道而行之。

题目与眼前场景毫无关系。

这样一来,即便朱允熥有备而来,也派不上用场。

更重要的是,黄子澄之前教过朱允炆功课,刚才还写过咏雪的诗。

此刻正好派上用场。

他出完题后,深深看了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立刻心领神会。

当即假装沉思起来。

朱允熥则轻轻摇头,问:\"二哥可是已经想好?\"

朱允炆愣了一下。

不是说一炷香时间吗?

怎么刚一开始,就来问了?

难道这家伙真有诗才不成?

要是让他抢先一步,那就麻烦了。

想到这里,朱允炆微微一笑:\"倒是有些句子,只是恐怕不够高雅。不过,既然三弟问起,那二哥就献丑了。\"

殿内顿时响起低语声。

古时曹植七步成诗,传为佳话。

谁料二皇子竟然也有这般才能。

刚出题没多久,他就已经有了答案?

不过,也有人瞥了眼黄子澄,立刻明白了其中缘由。

毕竟,黄子澄是东宫的人,曾跟随朱标做事。

据说,他一向与朱允炆关系甚好。

此时出这道题,想必是朱允炆早已写过的。

如此看来,朱允熥恐怕难以获胜。

此子骄纵跋扈,不懂轻重,也是该受些教训。

……

很快,太监送来了纸笔。

朱允炆提笔即书:

白雪覆长城,巍然更壮观,银装素裹,映日生辉。

古道如白练,蜿蜒伸展;雄关似银涛,静卧无声。

寒风掀动旌旗舞,冷气磨砺刀剑锋。

这般景致,入画皆宜,千古传颂,任人吟唱。

“妙哉!”

“佳作!”

“二皇子才思敏捷啊!”

朱允炆的诗一写完,殿内便爆发出一片赞美之声。

这首诗虽称不上绝妙,但也算中规中矩。

既然是当场作答,不必过多推敲,随性而成。

况且朱允炆年纪尚小,不过十来岁,能有这样的才情,确实令人钦佩。

至于是否提前准备,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没人点破,都认为是临场发挥。

太监将诗呈给朱元璋,老朱看过之后,满意地点头。

朱允炆孝顺且爱读书,喜作诗文,是个合适的守成之主。

朱元璋虽然只念过两年书,但他酷爱学习。

即便在战场上,他也坚持读书。

论学问,朱元璋可不是只会识字的半文盲。

仅从文学修养来看,他的史书、诗词熟记于心,远超现代大学生。

他注视着朱允炆,嘴角浮现笑意。

自古以来,以武定天下,以文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质,正合朱元璋对继承者的期待。

……

“昔日曹植七步成诗,今日二皇子即兴作文,堪称千古佳话。”

“二皇子之才,同辈无人能及,竟有人说他无才,真是可笑。”

“目光短浅者难以理解高深学问,那些妄自尊大的人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很有才。”

“他怎能与二皇子相提并论?”

众人在朝堂上窃窃私语,话题聚焦于朱允炆,他是吕氏家族的一员。而吕氏一族素以文采见长,这使得诸多文官对朱允炆登基充满期待。

至于那些武将勋贵,他们真的懂得吟诗作对吗?即便懂得,文官们也只会冷眼旁观,乐得在一旁看热闹。

“三皇孙,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文官们一个个发问,语气中透着轻蔑。

“三皇孙,你的诗准备好了吗?”有人追问。

“莫非三皇孙要在一炷香的时间内交白卷不成?”另一人打趣道。

黄子澄显然不会替他解围,这意味着他根本无法提前备好诗稿。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作一首不逊于朱允炆水准的诗,绝非易事。在场的多是科举出身,擅长舞文弄墨,信手便可成篇。然而换了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轻松应对这般挑战。

毕竟时间紧迫。

况且朱允熥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所有人都在等待他出洋相。

朱允熥从容不迫,朗声说道:

“为君之道,治国安邦最为紧要。”

“诗词歌赋不过是雕虫小技。”

“李后主虽才高八斗,却因沉溺于此,终成**之君。”

“读书人的真本事,在于学以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话音刚落,便有人反唇相讥:

“先前还口出狂言,称胜过二皇孙,如今却闪烁其辞,莫不是怕写诗丢脸?”

“别找借口拖延,还是拿出一首诗来证实自己的实力吧。”

“虽说诗词无足轻重,但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才智。三皇孙难道是因为才情不如二皇孙,所以才迟迟未动笔?”

……

众人议论纷纷,言辞愈加剧烈,甚至有些刻薄。

若非顾忌到他是皇孙的身份,这些人早就破口大骂了。

朱元璋开口道:“熥儿,既然已立下规矩,那就该履行承诺,若写不出,就坦白承认不如炆儿。”

“皇爷爷有命,孙儿定当遵从。”

朱允熥说道:“我的诗已在心中构思妥当,只需提笔记录即可。”

他并不打算亲自书写。

实在是因为自己的毛笔字实在拿不出手。

今日既然要展露自己的才学,便不容有丝毫的瑕疵。

“听令!”小太监急忙准备好了纸笔。

周围的人顿时静默无声,全都注视着他。

从他们眼中的光芒中,就能看出他们都在期待着什么。

都在等着朱允熥出丑呢。

朱允熥开口吟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话一出,众人立即感到眼前一新。

这开头还算不错。

此人虽狂妄,但也确实有些才情。

只是不知接下来会如何。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大殿愈发安静,只剩下细微的呼吸声。

朱允熥接着念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妙极!”

蓝玉拍手称赞。

他曾多次征战北方,见识过北国景色。

此刻朱允熥所吟之句,竟让他想起往昔所见所闻。

更重要的是,这些词句质朴豪迈,仿佛能吞没天地山河。

蓝玉虽是个粗人,不懂诗词,却觉得写得极好。

话刚出口,才发现所有人看向自己,这才意识到自己失礼,赶忙闭嘴。

文官们也都沉默不语,表情复杂。

朱允熥大声朗诵。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稍欠文采;唐太宗、宋太祖,略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会弯弓射雕。”

上方,朱元璋眼中闪过两道锐利的目光。

好气度啊!

没想到他居然有这样的气魄,之前倒是小瞧了他。

朱允熥微微一笑,道出了最后一句。

“都过去了,论英雄,还得看今朝。”

------------

外头的暴雨已经停止。

狂风消散。

天地恢复平静。

大殿内,一片寂静。

上方的朱元璋似乎陷入深思。

下方的文臣武将们也不再说话。

不论这首词本身水平如何,

仅仅这两句“叹秦皇汉武,才华稍逊;赞唐宗宋祖,略显不足。一代英雄,成吉思汗,只懂弯弓射雕。”,换了别人写出这样的话,怕是要被关进天牢,等待秋后处决了。

这种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甚至是成吉思汗都不放在眼里的态度,是多么的狂妄啊?

如果不是地位极高之人,哪有文人胆敢写出这样的诗句?

偏偏朱允熥写了。

而且,正是在他争夺储君之位的关键时刻写下的。

这首诗不仅贴合主题,契合情境,还正好表达了此刻他的心志,精准地突出了他的豪迈气概。

最后那一句“算**人物,还需看今朝”,更是直接表露了他的雄心壮志。

如果我是皇帝,我会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这是大殿上文臣们的解读。

他们自然想不到,实际上朱允熥所指的其实是普天下无数的黎民百姓!

在他们看来,朱允熥这是借诗抒怀,在作答时再次向朱元璋表明自己对储君之位的渴望。

这首诗一出,朱允炆之前那首**无奇的作品,便显得黯然失色。

只是,不知皇帝会怎么想?

所有人都偷偷看向朱元璋。

黄子澄也愣在原地。

这一刻,他竟然无法作出评价了。

要说朱允熥的这首诗不如朱允炆的,别说大殿上的文臣,就是那些不识字的武将也不会认可。

可若说朱允熥写得好,也不对。

因为这首诗——太过狂妄,实在大逆不道!

朱允熥对此毫不在意。

吟完诗句,他谦逊地说:“诗文小事,我素来不在意。”

“今日不过是迫不得已罢了。”

“至于好坏,就请黄先生当着百官的面评判一下吧。”

黄子澄没有回应,而是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恳请陛下定夺!”

太监将朱允熥的诗呈上,朱元璋静静地看了许久,没有说话。

“唉!”

过了很久。

朱元璋轻轻叹了口气。

真是气势恢宏啊!

作为只读过两年私塾,后来完全靠自学成为人才的人来说,朱元璋与传统文人最大的不同,或许就在于他没有那种迂腐的气息。

比如,朱元璋非常厌恶那些写奏折时故作高深的人。

有什么话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