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 第77章 缓步前行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第77章 缓步前行

作者:ZeroCool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7 07:05:53 来源:泡书吧

看问题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几层,必须拨开所有迷雾,层层剖析,揭开所有伪装,方能触及**。若只是浅尝辄止,仅剥去一二层或三四层,便自以为洞察本质,实则会被自身的所谓聪慧所误导。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黄子澄便是如此。他非愚笨之人,甚至比常人聪慧许多,但还不够足够聪慧。看透数层却未彻底洞悉,反倒成了自己的桎梏。

两人继续缓步前行。

朱允熥将朱允炆今日来访之事详述一遍后,问道:“依大师之见,眼下局势,我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姚广孝目光深邃地望了他一眼,向前走了两步,侧身说道:“你派杨士奇去通政司,确是一步妙招,不过!”

他忽然弯腰拾起一块小石子,随手掷入路旁的水池。

顿时水波翻涌,涟漪层层扩散。

“一石激起千重浪!”道衍和尚单掌合十,道:“殿下并非该问如何行事,而是已经有所作为。”

“接下来,殿下需面对的,将是朝堂上的一场巨大风暴!”

……

洪武年间的明朝朝廷,总是**不断。

郭恒安案、空印案、胡惟庸案,每一件案子都血流漂杵。

然而近年来,渐渐趋于平静。

如今,新的风潮又要来了。

朱允熥看着池水中的涟漪,笑着说:“依大师之见,我该如何应对这场朝堂风暴?”

姚广孝微微一笑,仰头看向天空。

今日秋日晴朗,天空湛蓝无云,偶尔有几缕白云掠过,为蓝天添了几分柔美的痕迹。

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吴王殿下筹备已久,卧床多日,不正是在等待他们主动挑起朝堂争端吗?”

“想必早已做好万全准备了吧?”

“陛下让你监国而不立为太子,也是为此。”

“陛下要看殿下如何应对朝臣的强烈反对,能否稳住朝局。”

“是否还需要陛下亲自出马,协助整顿。”

“此事之后,殿下应当正式成为皇储了!”朱允熥放声大笑。

确实如此。

太祖的意图,正是如此。

那些大臣故意不上奏章,朱允熥装作不知,太祖也装作不知。

这正是祖孙之间的默契。

在太祖看来,趁着自己尚在人世,让这些人跳出来,再进行一次清理,他也就安心了。

朱允熥深知太祖的心思,自然要满足他。

朝堂的**越大,越能看清每位大臣的真面目。

也能更好地辨别忠诚与奸佞、正义与虚伪。

谁支持谁,谁反对谁,谁心中有异心,在这场**中都会显露无疑。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又怎能看穿这些老狐狸的尾巴呢?

那些官员自认为可以通过制造朝堂动荡来施压。

让监国的吴王无法处理政务、治理国家,从而迫使陛下另择储君。

殊不知,太祖和朱允熥也想借机整顿朝廷,清除那些邪**。

让朱允熥能够顺利接班掌权,没有任何阻碍。

在这点上,双方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我心中当然有打算,但还想听听大师的看法。”朱允熥说道。

姚广孝沉默良久,没有言语。

两人继续缓缓前行。

片刻后,姚广孝开口道:“你让燕王的两个儿子跟随杨士奇办案,确实是个妙招。”

“不过,此前我也已给燕王写信,阐明利害。”

“劝燕王从此安分守己,只为大明镇守北方边境,不再参与争夺继承权之事。”

“燕王还是会听我的话的。”

“吴王殿下欲创办军事学院,我建议燕王也去学习,拜吴王殿下为师。”

“这样一来,吴王殿下虽然是燕王的侄子,但也成了他的师父。”

“燕王从此只听吴王殿下的命令。”

朱允熥瞪大眼睛,看着道衍和尚,有些难以置信。

让燕王朱棣拜自己为师?

那可是自己的亲叔叔啊?

这合适吗?

“有何不可?”道衍和尚毫不在意,“学问不分先后,有才能的人就能为人师。”

“吴王殿下虽年纪轻轻,却是晚辈。”

“但学识渊博,见识广博,思维敏捷,都远超燕王,完全配得上做燕王的师父。”

“况且,殿下身为皇孙,辈分较低。如今的梁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等众多武将勋贵,无一不是殿下的长辈。”

“若仅仅因为对方辈分是皇亲国戚,辈分又比殿下高,便不能进入军事学院拜殿下为师求学,那么殿下设立军事学院的初衷,恐怕永远也无法达成。”

“贫僧提议由燕王带头拜殿下为师,如此一来,殿下其他的长辈亲戚也就无法再提出反对意见。”

“此事才能顺利推进。”

似乎确实如此。

老朱的子女们,与武将勋贵通婚的不少。

儿子娶武将勋贵的女儿,女儿嫁给武将勋贵或其子。

算下来,那些地位显赫的武将勋贵中,有一大半都是皇亲国戚。

而且他们还是他的长辈。

谁叫朱允熥年纪小,辈分低呢?

如果以辈分作为拒绝拜师的理由,那么他的军事学院计划还没开始就夭折了。

之前朱允熥也曾考虑到这一点,但总觉得有些束手无策。

他再聪明,辈分是改不了的事实。

有了燕王带头,打破常规礼制,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只是连朱允熥自己也明白,在这个礼教严苛的时代,礼制的束缚有多沉重。

他甚至没敢往深处想。

在这方面,朱允熥很钦佩姚广孝。

并不是人人都敢于突破规矩,脱离礼教的束缚。

果然,他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和尚!

难怪他在儒学最兴盛时,能写出《道余录》。

实际上,姚广孝被后人指责为祸乱天下的妖僧,辅佐燕王夺权只是原因之一,占比连一成都不到!

相反,许多人还是认可他此举有再造社稷、重定乾坤的功劳。

真正让他背负千古骂名的,正是他后来编写的《道余录》。

姚广孝在书中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无情批判。

他认为朱熹的理论全都是错误的!

这才是捅了马蜂窝。

遭到了天下读书人的强烈反对,从此骂名不断!

如果没有那本《道余录》,姚广孝在历史上可能不是被视为祸乱天下的妖僧,而是被尊为重定乾坤的千古良相了。

毕竟,历史是由读书人书写的!

朱允熥笑着回应:“大师所言虽有道理,但此行为终究背离传统,不合礼法,燕王就不惧他人议论?大师对此似也毫不在意?”

“世间之事,若惧怕闲言碎语,便一事难成。”姚广孝说道,“贫僧只知顺应天意,不论人言,更不拘泥于礼制。”

“天意在先,人言与礼制皆可忽略。”

“吴王欲掌控大明江山,此乃天意。”

“为了江山稳固,天下太平,些许礼教规范,又算得了什么?”

“岂能因小失大?”

“吴王当日敢于殿上直言请求储君之位,堪称空前绝后之举。”

“可见吴王对礼制和人言并无过多顾忌,这与贫僧的想法如出一辙。”

朱允熥再次大笑。

然而在他心中,他觉得在这点上,朱棣或许不会听从姚广孝的意见。

道衍虽才智超群,谋略深远,但他对朱棣有着特别的情感。

人对身边亲近之人,对关系深厚之人,总会存有偏见,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

这种偏见便会干扰他的判断。

朱棣在其他事务上都会采纳姚广孝的建议,唯独此事例外。

老和尚聪慧一生,终究还是凡人,不是仙人。

凡人有凡心,难免因情感影响而做出误判。

当然,朱允熥并未将这些话说出口,这完全没有必要,只会让老和尚徒增伤感。

姚广孝继续说道:“但贫僧始终不明白,陛下诸子当中,若论野心、地位、声望,首推秦王和晋王。”

“秦王身为次子,太子去世后,自然排在首位。”

“晋王久守边疆,手下精锐无数,就连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都在其指挥之下。”

“单论实力,燕王远不及他。”

“依常理推测,这二人应是除了献王之外,最有希望成为储君的竞争者。”

“为何吴王偏偏只盯着燕王,对秦、晋二王却不屑一顾呢?”

“近日吴王遇刺,依贫僧看,秦、晋二王嫌疑最大。”

因为他们两人会比老朱活得久啊!

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即便老和尚再机敏,也料不到这一点。

所以才会产生疑惑。

然而,这桩刺杀之事终究需要有个交代。

杨士奇劝他顾全大局,先借刺杀之事扳倒朱允炆再说。

如今杨士奇的计划已然成形,只待时日,便可见分晓。

关于刺杀一事,他也可以着手调查一番了。

只是此事不可操之过急。

等等!

朱允熥心中忽然警铃大作。

不对!

自己既然穿越而来,必定会引起连锁反应。

那秦王和晋王,是否还会在老朱去世前便早早离世?

答案或许并非如此。

也许现实早已偏离了原有的轨迹。

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若是这样,自己一直忽略了这两位王爷,无疑是重大失误。

之前有些主观臆断,过于相信历史不会改变。

总以为历史的进程不会轻易动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