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 第51章 朱允熥另有计策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第51章 朱允熥另有计策

作者:ZeroCool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7 07:05:53 来源:泡书吧

朱允熥历经两世,深知祖父所说句句在理。权力不仅源于上层赋予,更需下层认同。若无人认账,权力不过废纸;若有足够支持,即使无名无分,依然可揽大权。

然而,朱允熥另有计策,直言:“祖父,我有一法,既能免去杀戮,又能夺取权力。”

“不但如此,更能驱使他们为己所用,甚至从根本上化解武将跋扈的问题。”

朱元璋微感惊异,目光中闪过些许怀疑。

自古以来,武将专横为一大难题,历代尝试解决均未尽善尽美。以文制武、强干弱枝虽是一策,却易致军备衰弱,宋朝即为明证。其他手段虽有成效,但弊端同样明显。

朱允熥声称能解决,朱元璋自然存疑。然对心爱孙儿,仍愿一听,于是兴致勃勃地问道:“且说来听听。”

“可从两途入手。”朱允熥道出心中构想,“其一,设立军事院校。”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怔,随后大笑。

“你所谓的军事院校,不正是武学吗?”

“我们攻下金陵时还未登基,便已设立武学。”

“如今管理武学的官员,名为……”

说到此处,朱元璋忽然止住话语。

他向来勤勉,对朝中官员了如指掌。但这位负责武学的官员,职位实在太过卑微。

此时武学的作用微乎其微,老朱自然不会过多留意。

加之他年岁渐长,记忆力衰退,一时竟想不起那人的名字。

“毕竟我大明一直都有武学,可始终没见它发挥什么实质作用。”

老朱道:“原本设想,武学专收武官后代。”

“意在通过武学培养出一批英勇善战的将士。”

“不想事与愿违。”

“武学要求严苛。”

“那些武将贵族家的子弟,大多自小养尊处优,根本吃不了那份苦。”

“所以没人愿意踏入武学大门。”

“即便有少数肯吃苦的,能力也不差,加上父辈的庇护,他们无需借助武学,照样可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如此一来,武学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实际上,早在北宋首次设立武学时,仅维持了不足三个月便被废弃。

原因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学生。

后来虽重新开办,但依旧成效寥寥。

老朱创办武学同样面临此困境。

自古以来,“穷则习文,富则练武”。

穷人家省吃俭用,勉强还能供孩子读书。

但若学武,真可谓负担不起。

光是吃饭一项,对穷人来说就是巨大的开销。

若按工钱换算收入来看。

这个时代粮食的价格比后世高出几十倍。

学武必须保证营养充足。

对于富家子弟而言,他们虽能负担得起肉类等食物。

但问题是,为何不学文而要从军习武呢?

既劳心劳力,又得面对战场上的生死考验,风险极高。

至于像常升这样的武将后代,安逸地享受着父辈的荣耀才是他们的追求。

算来算去,无论是哪类人,都不愿进入武学。

连合格的学生都难招满,这武学自然显得无足轻重了。

不过,朱允熥明白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

那就是武学带来的回报太少了。

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高中榜首即可为官。

但武学不同。

军事乃国家大事,关乎生死存亡。

怎能因为学会了武学,就会纸上谈兵,就被派往战场指挥作战呢?

这简直荒谬至极!

与文官选拔制度完全不同。

最终,从武学毕业的学生还是要上战场磨炼,靠战功一步步晋升官职。

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参军呢?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创办的武学,仅限于招收武官子弟,这反而缩小了招生范围。

这些人若想从军,最聪明的选择是直接跟随父辈的军队,而非进入所谓的**武学。

如此一来,京城的武学岂非形同鸡肋?

朱元璋心里清楚这一点,但暂时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任其发展。

朱允熥在考虑创办军事学院时,早已明白这些。

“皇爷爷,我知道金陵城内已有武学。”

朱允熥说道:“不过,我要办的军事学院与现有的武学不同。”

“我要招收的第一批学员,并非常人,而是朝中武将权贵,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佥事、断事官,以及各地驻守的指挥使等人。”

……

朱元璋目光骤然一凝,惊讶地看着他问:“我没听错吧?他们要当学生?”

要知道现在的武学,招收的是二十五岁以下的武官子弟,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兵法和军事训练。

毕业后,学生们会被派往各军中担任低级**。

让高级将领或国公级别的勋贵成为学生,在这个时代简直太过超前。

连想都不敢想。

朱允熥见朱元璋神情异常,便问:“皇爷爷,这有什么不妥吗?”

朱元璋苦笑答道:“凭他们的资历和威望,谁能配当他们的老师?”

“要是把现在武学里的教官分派给他们,他们肯定立刻就会闹起来。”

朱允熥愣住了。

这个问题,他还真没考虑过。

后世的人对安排老师并不在意。

然而,在明朝这个封建社会里,拜师的意义完全不同。

天地君亲师,拜谁为师,就成为谁的**,意味着两人从此可能长期绑在一起。

那么,这些桀骜不驯的武将勋贵,又会甘愿拜谁为师呢?

让屡建奇功的武将世家与权高位重的大都督及各处指挥使向没有品秩的武学教习行拜师礼,他们必定觉得这是奇耻大辱,说不定当场就要翻脸,甚至拔刀相向了!

“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朱允熥说道,“圣人早就教导我们不要羞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求教。”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学生也不一定不如老师。”

“由此可知,老师的品级并不需要高于那些学生。”

“若以身份高低、尊卑来划分师生关系,那么太子就无法拜师,天子也无法开设经筵,请学识渊博的大儒讲学了。”

“况且,军事学院的课程可以邀请多位教师分别授课,不必每个人都得行拜师礼。”

老朱依旧摇头,说:“你的说法虽然合理,但那些武将勋贵都是些粗人,不会听你讲这些道理。”

“再者,平时我都不让他们私下聚集,虽然不能完全禁止,但也多少有些作用。”

“现在把他们集中到一起,那些武学的先生和教习又能如何约束他们?”

“恐怕会引发麻烦,反而更糟。”

老朱深知这些人性格暴躁。

经历过生死搏杀的武将勋贵,或多或少都有些刚烈的脾性,绝非安分守己之辈。

要不然,当初也不会揭竿而起**。

一旦情绪失控,他们在朝堂上也能打得不可开交。

如果把这些人都送到学堂,恐怕第一天就会联合起来教训老师。

朱允熥咽了咽口水,鼓足勇气说道:“皇祖父,孙儿以为可以让孙儿来担任这所军事学院的院长,亲自管理他们。”

老朱脸上先是一怔,随即现出惊讶之色。

要知道之前主持武学的官员品级极低,老朱甚至记不住他的名字。

让太子来担任院长,这样的念头从未在他心**现过。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会在思想上留下时代的印记。

由太子去当军事学院的院长,超出了他一直以来的认知范畴,所以他不会想到这一层。

不过老朱终究是个睿智之人,朱允熥一提,他立刻想到了很多,恍然大悟一般,眼睛一亮,急忙说道:“你详细说说。”

朱允熥缓缓深吸一口气,对老朱说道:“祖父,如今孙儿最大的困扰,就是年纪尚轻,声望不够。”

“所有人都把我当小孩看,只因我是皇孙,又是吴王,所以表面尊敬。”

“若他们都尊我为师,情形便大不一样。”

他毫无隐瞒,直接说出内心盘算。

以祖父的智慧,必定能察觉,不如坦率直言。

老朱抚须而笑,并未言语。

“孙儿可借助军事学院分化诸将,趁机收服心腹,供己驱使。”

“朝廷若欲重用某位武将,可先调至军事学院进修。”

“进修后,成绩优异,晋升便名正言顺,无懈可击。”

“反之,若想削夺某将兵权,也可调其进修。”

“使其远离所辖驻军。”

“届时若需拘捕治罪,亦易操作,不会动摇军心。”

“借进修之名召其入京,减少戒备,以防意外。”

“如此便可恩威并施,尽在掌控。”

“此外,武将勋贵每几年轮训一次,还可借此检验品行,判断是否怀有异心。”

“其四,武将勋贵多无深厚学问,靠实战经验征战,学些文化也是必要。”

“其五,集合众人复盘过往战役,剖析成败,有助积累经验,日后战事,便可从容应对。”

“其六,部分武将勋贵毕业后,可留校任教。”

“既可架空其权柄,又可通过学生维系关系。”

“无事时,便让他们长居学校。”

“若有叛乱或边疆告急,也可重新起用,指挥大军。”

“因其有经验且人脉深厚,关键时刻自能顺利接手。”

“如此一来,我大明又添许多可用之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