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 第40章 谁都知道变革有多艰难!

朝堂里的那些大人物个个聪明无比,怎会不明白这一点?

可为何没人改变呢?

因为谁也不想得罪人。

谁都知道变革有多艰难!

“殿下尚未成为储君,在这个关键时期,切勿轻易谈论改革之事。”

杨士奇神色凝重地说:“一旦殿下成为储君,有些事情或许可以尝试修改。”

“不过仅限于细微之处,绝不能大动干戈。”

“陛下是个极为固执的人,他认定的事情,决不会轻易更改。”

“更何况,任何形式的改动都会牵涉到无数人的利益。”

“再等等吧,殿下一定要耐心等待,等到将来某一天,殿下荣登大统之时,那时才是彻底革新之际。”

朱允熥眉头微蹙。

他当然明白杨士奇所说的话句句属实,也确实是上策。

当年便宜父亲朱标在世时,太祖对他的喜爱与信赖,纵观整个中华历史,可说是空前绝后的。

通常情况下,太子最易遭到皇帝猜疑,然而这一点在朱标身上完全不适用。

太祖对朱标有着毫无保留、毫无条件的信任。

朱标在世时,实际上已相当于正职皇帝。

太祖还特意交代,朝中的所有奏章,都必须先由朱标审阅,再转呈给他。

亲手教导朱标如何处理政务,如何当一个好皇帝。

期望着儿子能尽早继承他的事业。

即便如此,每当太祖做出决定,无论朱标如何反对,结果都无法改变。

父子之间因此争执不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由此可以看出太祖的倔强,一旦认定的事情,绝不轻易改变。

历史上那些有所作为的君主,往往在做太子期间隐忍不发,直到自己登基后才开始真正有效地改革和治理国家。

算起来,如今才洪武二十五年,太祖还能活六年。

对于这个穿越者来说,要忍耐这六年恐怕并不轻松。

“在这之前,殿下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

察觉到朱允熥的焦虑,杨士奇说道:“陛下关注的是实际效果,而非空谈。”

“很多事情,殿下可以去做,但尽量少说或者不说。”

“等陛下看到了成效,自然会支持殿下继续推行。”

朱允熥轻轻点头,说:“你讲得很有道理。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

“我应当多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随即他又问:“那么你觉得第三版的内容该怎样定呢?”

“明天的第三版才是报刊里最重要的部分。”杨士奇回答,“这一版的内容,恐怕还得殿下亲自撰写。”

朱允熥愣住了。

他对自己再清楚不过了。

自然水准有限,要在报刊发表分量十足的文章,显然尚欠火候。

这不是简单地照搬诗句就能蒙混过去的。

若是质量太低,他将成为整个大明的笑谈。

“圣上最钟爱之人,除却马皇后便是殿下亡父,昔日太子。”

“殿下欲博取圣上青睐,需从此处入手。”

“殿下乃故太子之后,双亲早逝,对父亲之情尤为深切。”

“这第三篇稿子,就以殿下追忆父亲过往事迹、缅怀先父为主题。”

“殿下年幼失恃,与父亲之情感更为浓烈。”

“务必真情实感,感人至深,令观者悲泣,闻者涕零。”

“一旦触动圣上追忆之心,明日朝局之争,殿下便能先声夺人!”

“这也正是为何报刊必须今夜赶印发行的关键所在。”

厉害啊!

朱允熥忍不住赞叹。

原来是在玩情感牌啊!

不得不承认,老朱确实吃这一套。

朱允炆不就是凭借所谓的‘孝’赢得了老朱的喜爱吗?

若他能写出优秀文章,或许能彻底扭转自己在老朱心目中的形象。

文字承载着内心想法。

真正的哀伤无需如朱允炆般外显。

关键是让老朱感受到他对父亲的感情有多深,他对父亲的思念有多浓,从而认定他是个‘孝顺’的继承人!

一个比朱允炆还要‘孝顺’的继承人!

此事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朱允熥苦笑:“此计虽妙,但我的文章不过是偶然得来,才学实在**,恐怕难以胜任,反倒弄巧成拙。”

杨士奇面露疑惑,难以置信这个随口就能吟出佳句之人竟写不好文章。

但他终究没开口质疑。

沉思良久,杨士奇说:“无妨,我替你执笔。写好后,殿下只需查看有无修改之处,再誊抄印刷即可。”

“不过此事务必严守秘密,你知我知,天地之间,绝对不可泄露给第三人。”

朱允熥答道:“杨先生尽管放心,我定守口如瓶,绝不对任何人提起!”

废话!

他又不是傻子,这种事怎会对外人言说?

“好!时不我待,我现在就动手!”

……

杨士奇摊开纸页,握起笔准备撰写,却忽而停下动作。

“差点忘了一事,殿下需立刻派人前往应天府,命其今夜强化金陵城的宵禁措施,以免宵小之辈趁机生事。”

朱允熥听罢立即心领神会。

“你是担心那些人今晚会四处游走串联?”

杨士奇点头道:“殿下猝不及防地擒下凉国公,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今夜金陵城内,恐怕很多人要彻夜难眠了。”

“即便应天府的人手有限,但至少能给他们制造些障碍。”

“决不能让他们太过轻易地联合起来。”

朱允熥道:“好,我这就派人去应天府。”

……

……

……

三更时分。

杨士奇终于完成文稿。

朱允熥仔细看过一遍,却眉头微蹙摇头叹息。

这篇文稿虽非平庸之作,但在措辞遣句上显得过于雕琢繁复。

在当今这个崇尚古雅的时代,文人写作大多如此。

然而朱允熥却不同。

经历过白话文洗礼的他,对作文形式早有别样见解。

老朱素喜通俗易懂的话语。

朱允熥略一思索,索性对杨士奇的文稿大刀阔斧地调整。

有了原稿作为依据,改动起来倒也不费力。

一番修缮后,整篇文章焕然一新。

恐怕这个时代再无第二人能写出这般风格。

这样反而更能杜绝他人怀疑是代笔之作。

朱允熥把修改后的文稿递给杨士奇审阅。

杨士奇看后笑道:“殿下写法颇为独特,情感充沛,令人动容,语言也很有特色,只是略显质朴了些。”

朱允熥笑着问:“除了质朴,就没有别的问题了吗?”

杨士奇说道:“其余都很好,就是稍显直白,像是粗人随意交谈一般,不过胜在真情实感。”

“那就这么定了!”朱允熥提笔写下标题——我的父亲!

“去印制发行吧。”

朱允熥将杨士奇最初的底稿投入火盆,看着它化为灰烬,不留一丝痕迹。

杨士奇稍作迟疑,说道:“真的要印这篇吗?要不要再修润一番?”

朱允熥问:“你不曾说,除却过于直白外,此篇并无其他问题?”

杨士奇微笑道:“写得这般直白,恐遭人讥笑殿下不通文墨。”

在这时代,读书人最爱推敲字句。

朱允熥道:“皇祖父写圣旨,常常用浅显的话,我也想学学他老人家,若有人笑,便随他们笑去罢。”

杨士奇神情微变。

实则不少读书人心里暗笑今上出身乡野,没什么学问,只是无人敢明言罢了。

众人皆心知肚明。

“一般的圣旨,只对特定之人下达时,陛下才用平实的话。”杨士奇又劝道,“颁告天下的圣旨,陛下还是会让亲近的大臣替写,精心修饰后才正式发布。”

“咱们这期刊,少说也得印几千份,殿下此文一登,怕是要流传天下。”

朱允熥沉吟片刻,说:“不妨事。”

“我造滚筒式油印机,原本就是为了普及知识、传播文化。”

“要让更多人受教,更多人识字读书。”

“获取知识的门坎必须大幅降低。”

众人都觉大白话粗俗不堪,不适于载书成文。

可我认为这是必然之道。

直到后来,仍有人觉得文言文更美、更准,有许多好处。

但白话文有一大优势,文言文无法企及。

那就是学习的难易度,特别是初学时的难度。

白话文极易入门,而文言文入门,则需长时间的严格训练。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易推广。

朱允熥并非排斥文言文。

实际上,在前世,身为历史爱好者的他,有时也喜欢看些文言原文。

相比口语化的白话文,文言文的特点在于语义变化不大。

例如,后人可能听不懂两千年前的古白话,却还能看懂那时的文言文。

然而,他深知,若要文化普世,必须简化。

让仅上过几天私塾、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底层民众也能读懂。

“既然无人愿写,那便从我做起。”朱允熥说道。

杨士奇对其肃然起敬。

“殿下如此抱负,令我钦佩。”

“倒是我自己太过执着了。”

“既为推广,这不仅是我所写的内容,就连陛下传记的第一版,也应写得更为浅显易懂。”

话音未落,他便动手修改。

很快,新的文章在他的笔下诞生。

仔细校对无误之后,立即送往印厂。

此时已近四更。

吴王府内临时搭建的印刷房里,工人们迅速而忙碌地开始印刷工作。

朱允熥全程监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